「疫」起看見 芋粿行善大愛行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桂蘭、陳碧卿;攝影/陳正忠

為了護持購買疫苗的善款,志工們趁著國慶日的連續假期,謹守防疫規範,在台中豐原區的慈濟福陽環保站,歡喜進行古早味芋仔粿的義賣。

志工們用愛心完成一個個的芋仔粿,社區大眾踴躍認購,在疫情中看見了人心的美善。

重現古早味的溫馨

古早味芋仔粿的製作,從洗米、浸泡、磨米開始,再用一根扁擔將米漿袋壓在一張木頭長條椅上,等到米漿稍微變硬後,與餡料一起搓揉。每個「粿粹」都秤出同樣的重量來,雙手細心整形,最後用蒸籠蒸熟。過程雖然繁複,但是做出來的芋仔粿Q彈,滿溢著香菇、芋頭、素燥以及米香,齒頰留香外,更是心香傳遍鄉里。

志工們用長板凳壓粿出水,情境彷彿回到古早年代。

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些長板條凳、蒸籠等等器具,可是完全來自環保站的回收物哦!義賣芋仔粿訊息傳出後,認購數量日日激增,人稱「萬能師兄」的環保志工林進聰心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更多蒸籠、長條凳才足以應付。他用心地把之前回收的蒸籠、長板凳、扁擔全部整理出來洗刷、曬乾備用,讓志工們在製作芋仔粿時更得心應手,一籠籠芋仔粿蒸好後置涼,分裝就可以既快速又順暢。

高永郎和溫雪芬同修伉儷,同心協力做香積,承擔芋粿義賣。

溫雪芬是此次義賣的總負責人,由她分配各項工作,SOP的流程有條不紊。她與先生高永郎當慈濟志工快20年了,主要承擔香積志工,廚藝受到大家的喜愛與讚歎;高永郎退休後,兩人夫唱婦隨,婦唱夫隨,默契十足,自然就成了較粗重工作的好幫手。例如要把布袋裡的米漿水分壓乾,就需要他的大力綁繩子,大鍋子翻炒餡料,需要他有力的雙手,甚至壓乾的米漿與餡料攪拌好要搬到外頭,也需要他硬挺的腰力。 

慈濟事一人做不來,要一群人才有辦法圓滿,在這兩天假期中,每天都有40多位志工選擇不放假,堅定的來參與。溫雪芬分享:「大家都起了一念善心,一早就有人來洗米、洗香蕉葉,有人削芋頭、刨芋頭絲;有人幫忙揉粿、秤重與整形,有人負責蒸好之後的晾乾與包裝,以及訂單的登記整理與收款,大家都發揮各自的功能,感恩師兄師姊讓這次義賣圓滿達成。」

發揮愛心的同時也不忘環保,豐三組隊志工同心協力清洗香蕉葉子,作為芋仔粿墊底之用。

勇猛精進 環保義賣大幸福

環保志工們對於在福陽環保站的「家」舉辦這個大活動,感到意義非凡,個個都把握上人所教誨的「分秒不空過」,這是環保菩薩的「大幸福」時刻!

因為疫情關係,回收量大增,一大早志工們仍堅持先做回收,等工作告一段落,立刻投入補位一起來做芋仔粿,人人互道「幸福了!」全年無休的環保志工詹益欽,也是大清早如常勤做環保。空檔時,需要「出大力」的菩薩時,他立刻投入幫忙最粗重的「揉粿」。他分享:「連續一個禮拜幫忙做義賣工作,說不累是騙人的,手會痠,腰會痛,但是晚上睡一覺,隔天又是一尾活龍(台語),很感恩有機會造福,會做是福氣,不會做就廢氣(台語)了。」

負責香積、茶水點心的環保志工,也貼心地煮好一鍋香噴噴的簡單「鹹粥」,大家圍坐在庭院中享用,好似家人般溫馨,感覺特別美味可口;也因為充滿歡喜心,讓大家忘卻揮汗如雨的辛勞!

志工詹益欽跪著將米漿壓揉成團,無比虔誠發心助捐疫苗義賣。

眾心合齊 點滴聚大愛

這兩天做古早味芋仔粿,時空彷彿倒轉回到50年代,左右鄰居和志工齊聚一堂,大家分工合作,同心協力。會眾認購亦十分踴躍,一百、兩百......五百多盒了,數量之多讓組隊意外欣喜,共製作了15斗的米,搓揉出2500多個芋仔粿。義賣所得扣除材料費後,共捐出三萬三千多元。雖然不是巨額捐款,但含義不同,因為裡面有著無數人的愛心。

而志工們在完成裝盒動作後,也趕緊掏腰包排隊領購預訂的「愛的芋仔粿」,能夠認購有自己一份心力在其中的芋仔粿,感覺意義很不同。經過兩天的辛勤付出,想到義賣所得,可以協助買疫苗,讓大家生活更安心,又能啟發許多人心中的愛,「疫」起「芋」見美善,心裡的歡喜,才是真正的幸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