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前線 終見曙光

0觀看次
A- A+

撰文/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二○二一年五月新冠肺炎疫情在臺灣北部突然擴大,迄今全臺已超過五百人死亡。這一波疫情在雙北市非常嚴重,自五月十五日升級三級警戒開始,迄今染疫人數已近萬人。二○二○年初第一波的新冠疫情,臺北慈濟醫院曾收治了十七名陽性病人。那一波臺灣似乎成功地守住,爾後只有零星境外移入的陽性案例,都被隔離在幾家部立醫院。今年五月二日我突然被通知,有一名染疫的諾富特飯店外包工程人員,要被送來臺北慈濟醫院治療。我警覺到,難道病人數已經超過部立醫院的容量?其實因為二○二○年防疫的經驗,我們早就做了準備,包括防疫物資的安全存量,今年二月也完成了正壓手術室的建置,大部分醫護、醫技、行政人員都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更重要的是「心理準備」。

疫情升溫,臺北慈濟醫院重啟了每日晨間八點的防疫會議,召集感染管制中心、胸腔內科、感染科、急診部、護理部和各相關行政單位同仁共商各種應變作為。首先,在志工護持下,兩天內在社服室外的迴廊建造了戶外快篩站,另外降載臨床常規服務,馬上開設五個專責病房及三十三張加護病床。期間要感恩林青華師兄帶著女兒和工班勇敢地到加護病房來趕工,在短時間內替每個房間加裝玻璃隔門,並由工務同仁建立負壓的環境。有一天,師兄的工班們在搬運大片玻璃的過程中絆倒割傷,儘管如此,他們裹著傷口,繼續賣力趕工,為的就是讓許多已在病房插管等待的病人順利入住加護中心。每天我們都要應付許多突發的事情,還有政府衛生機關滾動式的指令,都馬上反應且要立即完成。譬如對所有參與咽喉採檢的醫師勤前再教育訓練,每個獨立病室安裝影像監視、確認所有防疫物資供應無虞、製作防護面罩、增加公區清消頻率,醫護跨科部門編組支援,建立與各級衛生主管單位的溝通平臺。全院無分一線二線,無不一呼百應,全力配合,人人都想為防疫盡一分力。

那段最嚴峻的疫情高峰,除了啟動大量北病南送,在衛生局和各醫院的群組平臺上,依舊時時看得到各地為病人求救的訊息,哪個病人在哪裡?病情有多危險?呼救、呼救,哪個醫院能收容?一封封訊息等待著醫院的回應。我經常深夜在群組中回應「這個病人臺北慈濟醫院來收」、「這個我們可以救,請救護車送過來」。縱使同仁的壓力已經很大了,我依舊希望能多搶救一條命,就阻止一個家庭的殘缺。盤點了照顧能量,只要我們仍有一絲餘力,臺北慈院一定承擔。有一位三十二歲的孕婦就是這樣被轉送到臺北慈濟醫院的,她被其他幾家醫院拒絕後,名字出現在群組上,我們接案了,她到達急診時肺部感染狀況相當嚴重,因為懷孕,治療藥物也受限。我們要救她也要保住胎兒,於是感染科、胸腔科、婦產部、兒科部、麻醉部等醫護團隊與家屬、病人進行三方視訊會議,最終決議必須立刻插管,提前剖腹生產。在妥善的安排下,剖腹手術在正壓手術室內順利完成。產婦擔心自己病重,沒有留下最後的聲音,插管前錄下媽媽要對寶寶說的話,五月二十七日,在眾人祈福之下,歷時三十分鐘,一千五百六十五公克的女寶寶出生了,醫護人員立刻拿出媽媽的錄音檔播放給三十二週又三天的小女兒聽,弱小的她應該有感受到媽媽及大家對她的愛。

這段時間我們看見各式各樣病人的困境,蘇文麟主任為首的醫療團隊試圖搶救一名病況急轉直下的男性病人,他六十九歲,插管後依然命在旦夕。文獻資料顯示,即使裝置葉克膜,救回來的機率不到百分之十,但心臟血管外科還是做好了置放的準備。病人家屬與遠在美國的醫師女兒電話商量後,決定將葉克膜留給更需要的人,婉拒搶救。病人往生後,蘇主任為他們的善良而感慨,痛哭失聲。另外有一天,各家醫院一房難求時,一個發燒的媽媽帶著九歲和九個月的兩個小孩來到急診室的發燒篩檢帳棚外,避開人群,席地而坐,給懷中的孩子餵奶。婆婆已先染疫住院,沒人能幫她。急診護理長接到總機轉來丈夫由大陸打來的尋人電話,趕緊出去尋找,快速安排母子三人住入病房。還有一個阿嬤帶著一歲的寶寶,因確診同住在一個病房裡,幾天後,寶寶已達到解隔離條件,當天媽媽正在趕來醫院的路上,阿嬤卻因血氧持續下降,必須馬上插管救治。護理師擔心插管的急救畫面造成寶寶未來內心的陰影,將坐在嬰兒車內的寶寶推到走廊上,撫慰著用奶瓶餵奶,充當保母的角色。每個故事都是醫護人員的智慧與愛心。

病人出院後還需要居家隔離,不能出外購物,離院時我們送上慈濟基金會的生活安心箱當作祝福禮,讓他們回家後馬上有簡易方便的餐飲可以使用。他們拿著上人的慰問信,有些啜泣、有些哽咽,這些祝福安住了他們慌亂的心。

臺北慈院除了在院內照顧重症病人,還承擔了一間新北市防疫旅館,這就像是承擔了另一個臨時徵用的小型醫院。我們派出一大隊醫護人力進駐,照護未能住入醫院相對輕症的患者;其實因為病情惡化,後來陸續轉回臺北慈濟醫院住院治療的亦超過百位。防疫旅館啟用前,慈濟志工也協同勘查防疫工作的動線。在很短的時間裡,志工們就在旅館地下停車場搭建出醫護卸裝區,讓醫師為大德做完初篩後,可由從地下室直接入住房間。一開始因為陌生,飯店主管非常忐忑,但兩三次團隊合作後,他們的總經理說:「我們白金的員工也開始有人文氣息了耶!」保安大隊的長官也回饋,臺北慈院的照護規畫足為全臺灣防疫旅館的典範。

這段時間,感恩精舍提供淨斯本草飲,提升我們的防護力。感恩在疫情考驗中,全部同仁勇敢站在一線,用真誠的心與人文之愛,奮力承擔起醫者責任。大家互相補位,跨出原本的工作領域,展現紮實的專業素養與團隊默契。雖然我們照顧了全臺最多( 目前已超過七百五十位 ) 的確診病人,但大家都能守護自身的安全與醫院的潔淨,完全沒有院內感染。六月十五日起,我們的團隊更分赴雙和、三重、板橋、蘆洲、新店五個慈濟靜思堂,為長者接種疫苗。「長者不動,醫護走動」的服務方式,以及醫師胸前識別的大照片,獲得各大媒體與各區長官的大力讚許。疫情尚未平息,上人慈示:慎防「回馬槍」。讓我們再堅持最後關鍵的時刻,防護好自身的安全,用「愛的能量」帶領大家平安渡過疫情!


本文為「人醫心傳」授權刊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