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淇
「爸爸住在這裡,感覺就像在自己家一樣的舒適自在,我們都很放心。」林阿公的女兒這麼說著,眼神中有著一分安定。那一刻,93 歲的父親正專注地看著布袋戲,熟悉的戲偶聲腔彷彿把他帶回年少時的巷弄記憶。

蕭隆澤市議員邀請布袋戲團表演,吸引長輩圍坐觀賞。(圖片來源:台中慈院公傳室)
九月二十五日這一天,「臺中市立仁愛綜合長照機構」(以下簡稱「仁愛長照機構」)迎來了一週年慶。園區裡熱鬧非凡,有愛心市集,有套圈圈、丟沙包等傳統遊戲,更有洋溢著懷舊氛圍的布袋戲。傳統文化喚醒了長輩的童年回憶,而 AI 脈診、肌力檢測等現代科技,則展現出長照結合創新的未來想像。這樣的交織,不僅是週年慶活動,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讓住民與家屬在笑語間共享一段屬於「家」的溫暖。

週年慶活動,結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讓住民與家屬在笑語間共享一段屬於「家」的溫暖。(圖片來源:台中慈院公傳室)
「仁愛長照機構」自二○二四年九月由台中市政府委託台中慈濟醫院經營至今,始終秉持「以家為本,住民為尊」的理念,讓慈濟的精神在這裡延續著——不僅是一份照顧的責任,更是一種生命相互扶持的承諾。在超高齡社會的今天,「仁愛長照機構」這個「家」的意義更加深遠。它不只是長輩居住的場所,更是跨越世代,連結家庭與社會的橋梁。

「仁愛長照機構」秉持「以家為本,住民為尊」的理念,它不只是長輩居住的場所,更是跨越世代,連結家庭與社會的橋梁。(攝影/黃筱哲)
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營造一種安心的氛圍——不僅讓住民感受到照顧的周全,更讓家屬能卸下心中的牽掛。因為在這裡,即便是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失能、臥床、需要仰賴助行器或輪椅等輔具,雖然他們是被動接受照護的「住民」,卻也是能夠延續生活尊嚴的「家人」。

「仁愛長照機構」致力營造「悅性空間」,住房門口以不同顏色的可愛動物標示,利於失智長者辨識記憶。(攝影/黃筱哲)
「家」,不僅是磚瓦構築的空間,而是一種被理解與被珍惜的感受。有人為你準備熟悉的餐點,有人陪你度過四季的節令,也有人記得你最喜歡的歌曲。當長輩在課程中動手作畫,或在活動裡和鄰座的「老朋友」雞同鴨講時,那分純真,讓人彷彿回到過去家門口的院子裡,有人聲、有笑聲。
「家」,也是承載情感與歷史的地方。對住民而言,這裡串聯著他們一生的故事;對家屬而言,這裡是安心託付的所在。當大家齊聚一堂,慶祝週年,交換彼此的心情,這份情感就被悄悄編織進「仁愛長照機構」的日常裡。或許,當我們說「這裡像家」的時候,指的不只是舒適,而是一份深層的安心與信任。那份信任,來自專業的照護、細膩的陪伴,也來自慈濟一貫的人文精神。

這裡串聯著住民一生的故事,是家屬安心託付的所在。當大家齊聚一堂,慶祝週年,交換彼此的心情,這份情感就被悄悄編織進「仁愛長照機構」的日常裡。(圖片來源:台中慈院公傳室)
「仁愛長照機構」週年慶的活動已落幕,但留在心底的,是那份溫暖、熟悉、值得依靠的家的氛圍。這樣的「家」,正是我們對未來長照的藍圖,也是社會最珍貴的情感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