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怡慈
低矮的三合院,斑駁的磚瓦與褪色的門窗,依然穩固守著家的骨架。(攝影:黃怡慈)
狹窄的巷弄裡,紅磚老屋緊密相依,巷子如同迷宮般彎曲交錯,如若不是個管師帶領,實難以摸清路徑,更難走入這些家庭的生活深處。丹娜絲颱風過境,加上西南氣流已下了一個多月的豪大雨,幸好 8月11日這天終於放晴,讓兩個月前安排的安美工程家訪得以順利進行。
熟稔的問候與真實的需求
幽暗的屋裡,兩位長輩坐在木椅上,看著地方台的live歌唱節目,為了省電而捨不得開燈。個管師一進門便探問:「恁有好好吃飯嗎?要是不正常吃,下次我可不來囉!」對於某些個案需要半哄半勸,那不是責備,而是放不下的牽掛。
簡陋屋舍顯得殘破,志工關心颱風損害,並提醒個案可申請補助或尋求慈濟協助。(攝影:黃怡慈)
只見簡陋的屋子略顯殘破,志工關切地詢問這次颱風是否造成受損。個案回應下午會去村辦公室申請補助,但結果未知。志工當即表示,若有需要,也可向慈濟尋求協助。對志工來說,家訪不只是探望,更是帶去能真正落實的幫助。
距離上次在溪口進行安美工程已半年,從需求提報、逐戶丈量、訂製材料,到聯絡師傅,每一環節都是耐心與愛心的接力。那分為「客戶」量身打造的細膩與耐心,讓老人家感受到尊重。
金牌與燦爛的笑容
一戶平房大門,牆上貼著一張大紅榜,金色字體赫然寫著「全國身障運動會田徑金牌」。(攝影:黃怡慈)
推開巷弄最深處的一戶平房大門,牆上貼著一張大紅榜,金色字體赫然寫著「全國身障運動會田徑金牌」。
案家是一對母子。母親行動不便,長年臥病在床;兒子自出生便與腦麻相伴,日常起居多倚靠居服員協助。他坐在輪椅上,雖無法清晰表達,但眼神專注清亮,嘴角掛著一絲微笑,彷彿想把心底的喜悅分享給每一個靠近他的人。
案家的兒子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展現出縱然身體受限,生命依然能閃耀的驕傲。(攝影:黃進華)
志工心想,這分努力值得被看見;這樣的成就,需要有人讚美。若有人能給他一句鼓勵,他就會更有力量,繼續前行。於是,志工請兒子拿出金牌,並邀請合影。兒子笑得如陽光般燦爛,像是一種久違的驕傲。或許,他渴望證明,縱然身體受限,生命依然可以奮力閃耀。
就在那一刻,志工忽然明白,自己在為他人帶來希望的同時,這些個案也用生命的韌性,成為志工心中的光。
拒絕與溫柔的堅持
志工協助測量,準備為案家安裝扶手。(攝影:張素月)
「不要啦!別麻煩大家啦!」另一戶阿公連連推辭加裝安全設施。個管師耐心解釋:「這不用錢,阿媽和您都能用,可以避免滑倒......」阿公還是搖頭。志工半撒嬌道:「阿公,我們不怕麻煩,就怕您不讓我們安裝,我們要失業啦!」阿公這才笑著答應,社工趕忙拿出樣本照片,仔細解說安裝後的模樣。
社工建議加裝起床器,老奶奶連連說不用,甚至俐落示範從床上一躍而起,笑說:「我身體還硬朗呢!」(攝影:黃怡慈)
仲夏近午,田間吹來稻香的風。屋簷下的涼蔭裡,八十多歲的老奶奶躺坐在藤椅上,搖著扇子聽廣播。見我們到來,她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問她一個人住會不會孤單,她反問:「怎麼會?」然後聊起往事。志工聽著,不催促、不打斷,因為老人家喜歡有人陪她說話。
社工建議加裝起床器,老奶奶連連說不用,甚至俐落示範從床上一躍而起,笑說:「我身體還硬朗呢!」臨別前,奶奶拉著社工的手,輕聲說:「你們真善心。」
真誠的關懷與守護
家訪不僅送去扶手、止滑墊等實際幫助,更走進案家的心,讓他們在平凡日子裡感受到理解、關懷與守護的溫暖。(攝影:張素月)
半天的時間要走訪十多戶分散在不同村落的案家,分秒必爭,沒有一絲鬆懈。個管師、社工與志工分工合作,仔細丈量、精準記錄,完成每一戶的任務。
家訪或許只是短暫的相遇,不只為案家送去扶手、止滑墊等實際幫助,更走過狹窄巷弄,進入一個個寂靜的家,也走進了內心深處的無助與渴望。讓他們在平凡日子裡感受到理解與關懷,在幽暗心間落下一道光,感受到被守護的溫暖。
(2025年8月11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