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小學堂 樂學圖文編輯

0觀看次
A- A+

文.陳清香

臺北市石牌社區的「真善美小學堂」,連同講師一共十三位人文真善美志工,有文字、有圖像圍坐一起,共學「慈濟圖文編輯系統」。(攝影:張晏瑜)

2025年3月30日的周日午後,社區的「真善美小學堂」重新啟動,連同講師共十三位人文真善美志工,溫故知新,圍坐共學「慈濟圖文編輯系統」。

幕後高手 現身說法

十多年前,一來為了推動人文真善美志工的招生,二來培養志工們具備有基本的攝影拍照概念,方便在各個功能組協助幫忙留記紀錄,彌補足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及走到之處,因此有了「真善美小學堂」。

這幾年,口述歷史團隊因為進行人物及事件溯源,發現有些圖像資料沒有傳回本會留存,因此促成本次共學。(攝影:張晏瑜)

這幾年,為了整理人物及事件的口述歷史,我經常使用「慈濟數位典藏資源網」找資料,因而發現有些活動的圖像資料沒有傳回本會留存,以致經常翻箱倒櫃僅為了找一張圖檔,史料回存也出現缺漏。於是,我向張晏瑜提議:「我們邀大家來共學『慈濟圖文編輯系統』,如何?」

「慈濟圖文編輯系統」由慈濟基金會開發,是可上傳圖檔、文稿、影片、附件檔的工具程式。透過這套系統,圖像志工回傳活動精選圖檔至本會(此指:慈濟圖文編輯系統)後,就是大家口中的「典藏」。

吳嘉博師兄(中)經常默默協助大家將圖檔典藏,因此團隊決定邀請他擔任講師,說他所做。(攝影:張晏瑜)

在尋覓講師的過程中,發生一段小插曲:

有天張晏瑜突然發現,三月初精進日及人醫會往診的勤務記錄,出班志工才剛將整理好的資料上傳至「志工雲」,過了幾天,她就在「慈濟數位典藏資源網」看到活動照片。她詢問當時出班志工,大家皆未回傳照片到本會,「到底是誰幫忙傳檔案呢?」

張晏瑜透過郵件聯繫本會圖像組,得知原來是資深志工吳嘉博師兄協助上傳的。他看到已完整存入志工雲的勤務資料,卻沒有任何後續動作,於是主動挑選幾張精選照片傳回本會留史。

用心就是專業,我們因此決定邀請吳嘉博師兄來「說他所做」。

慢工細活 剎那永恆

3月29日,郭采熹師姊(左)及張晏瑜(右)提前先到補習班布置場地。(攝影:陳清香)

有了講師,還需找教室。經營美語補習班的郭采熹師姊,歡喜出借假日未上課的教室讓志工得以就近共學;30日下午二點,真善美小學堂準時開課。吳嘉博師兄分享到,大部分的圖像志工出班後,以為將圖檔更名後交給文字志工使用,文字志工再將圖檔存入公用電腦,任務就完成了,卻不清楚還需透過「慈濟圖文編輯系統」回傳本會文史處備份典藏。另一種情況,則是知道需要典藏,卻因不會撰寫圖說,索性把檔案存放在公用電腦裡。

「有些活動很有意義,也具有慈濟留史價值,若拍照後沒有透過本會系統典藏留下紀錄,就失去出班的意義,很可惜。」正因這一念不捨,多年來,吳嘉博師兄每次出班後,總會整理圖檔、為精選照片撰寫圖說,再回傳本會完成典藏。

師徒聯手 傾囊分享

吳嘉博師兄(左)和志工們交流圖像典藏經驗,他認為典藏很有意義,也很有成就感。(攝影:張晏瑜)

看到十二位文字、圖像人文真善美志工,自發性前來學習「慈濟圖文編輯系統」操作,讓吳嘉博師兄感到非常開心,手把手地傾囊相授,並將操作流程整理成一頁精要內容。年過八十的他,不是找時間休息,而是把握時間積極做事,「勤務出完了,拍下這麼多好作品,只要再花一點時間送回本會,歷史就會很完整,沒有流失。」師兄再次誠懇呼籲圖像典藏的重要。

接著,大家開始討論共同的難題──圖說怎麼寫?許多圖像志工能拍出好作品,但一遇到要寫圖說就卡關。「圖說就是掌握好『人、事、時、地、物』。」吳嘉博師兄提醒,先掌握5W1H的要素,扼要敘述,可參考當日的日誌及文稿,讓圖說更完整。

寫圖說是許多圖像志工共同的「難」,吳嘉博師兄提醒,先掌握5W1H的要素,扼要敘述,可參考當日的日誌及文稿,讓圖說更完整。(攝影:張晏瑜)

靜思語:「人要克服難,不要被困難克服。」

克服難,方法很重要。本會文史處開發的「真善美小幫手」AI軟體,讓寫圖說變得輕而易舉。「經過AI修潤的圖說,一定要詳讀, 因為有時候是『一本正經』的不符事實。」我強調,AI再厲害,還是要經過人腦編輯與把關,確保資訊正確。

用心典藏 流傳感動

上人曾說,歷史見證足跡,步步艱難而踏實,每個感動的歷程都能透過圖、文、影音記錄下來,見證每個感動,並留下人間溫馨與典範。「每一張照片都是慈濟歷史的見證,妥善典藏就是為慈濟留下珍貴的歷史足跡。」吳嘉博師兄感恩大家共學圖文編輯系統,一起做好圖像典藏,讓歷史永流傳。

歷史見證足跡,步步艱難而踏實,每個感動的歷程都能透過圖、文、影音記錄下來,見證每個感動,並留下人間溫馨與典範。(攝影:張晏瑜)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