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

0觀看次
A- A+

分享.黃雅純|整理.魏玉縣

泰北對慈濟來說,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時刻,一是1995年到1997年,慈濟在泰北展開三年扶困計畫,這也是慈濟踏上泰北的起始點。二是2005年5月,是清邁慈濟學校首批學生開學的日子。到了今年(2025年),泰北扶困計畫已是三十週年,清邁慈濟學校也已二十年。

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慈濟透過農業輔導,指導村民種植果苗與茶苗,實現「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目標。(1995/01/01;圖片來源:賑災團提供)

慈濟人自從踏上泰北這塊土地後,就沒有再離開。在三年扶困計畫中,看到偏遠的山區裡面,教育資源匱乏,一向重視教育的證嚴上人,在扶困計畫進入尾聲之際,興起了辦學的計畫。

「教育是泰北孩子翻轉人生唯一的希望。」清邁慈濟學校的黃雅純老師提到,團隊在前線努力了二十年,也要回過頭反思,「學校二十年來,為孩子們翻轉了什麼?」看到今年國中畢業生包書叁的改變,讓黃雅純想到上人說的,蓋學校不要蓋在偏遠的山上,而是要在平坦的地方,讓山上的孩子能夠下來,跟當地的孩子一起讀書,融入泰國的主流社會。

重視教育的證嚴上人,於扶困計畫進入尾聲之際,興起辦學計畫,為泰北孩子帶來翻轉人生的希望。(2005/05/12;攝影:顏霖沼)

上人為什麼會這麼說?黃雅純表示,孩子畢業後必須走出大山,到泰國的主流社會,不論讀書或是工作,都希望他們能將在學校所學融入到當地,包書叁就是非常具體的見證。她住在很偏遠的地方,從家裡到學校大概要兩個半小時的車程。

因為有慈濟的支持,學校有更多的力量到更偏遠的地方,把這些孩子從山上帶下來。基本上,這些孩子的家庭環境不好,即便知道清邁慈濟學校,也不敢奢望前來就讀,更不可能和父母開口,因為這對家裡來說就是負擔。黃雅純說:「孩子們走不出來,我們就出去找這些孩子,把他們帶到學校裡面來。」

因為有慈濟的支持,學校有更多的力量到更偏遠的地方,把這些孩子從山上帶下來。 (攝影:坤大)

包書叁是國一時來的。在畢業感恩晚會的時候,黃雅純問她:「開不開心?」為什麼她會這樣問?原來包書叁當初來住校時,每次只要從家裡回來,就很想再回家。想想,她家裡的環境不比學校舒服,回家也不是為了享福,為什麼會一直想回家?

包書叁說:「我想家。」黃雅純聽到她說「想家」時,當下覺得很慚愧,因為她終於明白包書叁「想家」的意思,也體會到她的「想家」其實是對父母的牽掛。十幾歲的年紀,正是可以幫助家裡,減輕父母負擔的時候,但是她卻離家來到清邁慈濟學校讀書。「她的想家其實是對父母的牽掛跟不放心,以及覺得自己對家裡有責任。」黃雅純說:「我真的很慚愧,我第一時間沒有同理到她的這個點。」

包書叁初到學校時,總想回家。原來,她的「想家」是放不下家人,心中牽掛著父母的辛勞與責任。(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去年(2024年)暑假,大愛電視臺跟拍包書叁,看到她在撿牛糞。黃雅純問她,「妳暑假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做這些事情?」她表示,第一是幫爸爸媽媽,第二是能賺取一些錢,開學的時候帶回學校,買一些日常生活要用的東西,而不用再跟家裡拿錢。

包書叁認為有能力的時候,還是要靠自己。才十幾歲的她,對家裡的責任跟牽掛,有時可能連大人都無法做到。她的家庭經濟真的很困難,來到學校後,有很多師長的協助,在國二下時開始有了笑容。

包書叁(右)於暑假期間撿拾牛糞,以賺錢購買生活必需品,並堅信有能力時要靠自己。儘管家庭困難,她在學校獲得師長幫助,逐漸露出笑容。(圖片來源:黃雅純提供)

青少年的孩子,理應不要有太多的憂鬱跟沉重。黃雅純認為,包書叁是在這個環境裡感受到信任與愛,而她也很爭氣,順利完成國中三年的學業。除了讀書,包書叁還跟著黃漢昌教授學習書法。

黃教授是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玲惠校長的先生,有一年隨著慈中團隊來到清邁慈濟學校。黃雅純知道黃教授是書法專家時,欣喜若狂,因為學校中能指導孩子寫書法的老師很少。之後,只要黃教授到泰北,學校就會讓包書叁跟幾個孩子專心跟著黃教授練字。

書法專家黃漢昌教授(右一)曾隨慈中團隊來到清邁慈濟學校,在黃雅純老師的安排下,學生們向他學習書法。(攝影:黃偉恩)

泰北有漢字文化節,就是華語的藝文競賽,其中有書法比賽。黃教授找到適合包書叁的字帖讓她練習,每天早上,她來到黃雅純辦公室時,都會拿著厚厚一疊的宣紙,上面寫了滿滿的字,都是她利用下課時間或是晚上回到宿舍時苦練的。

黃雅純將這些字一張張拍下來傳給黃教授,他就會針對包書叁寫的字去指導。就這樣透過雲端一往一返的訓練,包書叁在漢字文化節時得到很不錯的成績。「我覺得包書叁是幸運的,因為她來到學校之後,有她學習的所有資源。」

透過黃漢昌教授的雲端指導,包書叁(右二)於泰北漢字文化節書法比賽獲得優異成績。(圖片來源:黃雅純提供)

在陪伴學生的當下,黃雅純也反思到,當年上人希望把孩子從山上帶下來讀書,其實是不容易的。「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陪伴過程,不是蓋好學校,帶他們來上學就可以翻轉人生。」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幫助他們適應主流的社會跟團體的生活。「上人當年講的,我們現在做出來才會覺得,這也是我們自己修煉的一條路。」

「我們把每一個孩子,看成是一顆慈濟的種子。」黃雅純期待,當孩子們走出校門,能用學到的慈濟精神跟人文,在社會上幫助更多的人。

(整理自2025年3月11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