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團隊少不了我 老中青為鄉親復援家園

0觀看次
A- A+

文.張麗雲

2025年1月21日凌晨,嘉義大埔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造成多處建築受損,居民生活受到影響。地震發生後,慈濟修繕團隊迅速集結,前往災區勘查受損情況,並立即展開修繕工作。

暖心孫子與志工攜手 重建家園傳遞溫情

目前就讀五專一年級的蘇同學,得知慈濟志工將於2月11日來到家中進行修繕,貼心地對阿媽說:「阿媽,您無法搬重的,我留下來幫忙!」

十六歲的蘇同學(右),主動搬運地磚至二、三樓,或將廢棄物搬至一樓。(攝影:李彥緰)

當慈濟志工抵達臺南楠西里民族路的蘇阿媽家時,蘇同學注意到志工們多是年長的「阿公、阿媽」,便主動加入搬運地磚至二、三樓,或將廢棄物搬至一樓。過程中,他不小心割傷小腿,貼上OK繃後依然繼續投入。志工施工時,他靜靜地站在二、三樓仔細觀察,只要發現需要協助的地方,便立即上前幫忙。

蘇同學是阿媽口中的乖孫。今年八十五歲的蘇阿媽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因糖尿病導致視力受損,無法繼續工作;單身的二兒子因工作時意外摔傷,目前也待業在家;三兒子婚後雖育有三個孩子,但太太後來離家。蘇阿媽無奈地說:「我實在很煩惱,老大、老二不能幫上什麼,小兒子要工作也要忙上忙下,不知道怎麼辦?我這個孫子很乖,若回來也都會待在家。」

林碧玉副執行長(右)來到臺南楠西里修繕現場關懷,握住阿媽的手,安撫她受驚嚇的心。(攝影:李彥緰)

接近中午,林碧玉副執行長特地來到現場關懷志工及受災家庭,並進入屋內了解房屋受損及修繕進度。一到場,她便握住阿媽的手,關切地問:「有嚇到嗎?」阿媽激動地回應:「有喔!昨天也還在搖!」

林副總安慰她:「花蓮0403地震搖了差不多兩個月,這是自然法則,您要放寬心。我們這些師兄師姊的服務如何?」

阿媽滿懷感激地說:「真的很棒!服務得很周到,不知道要怎麼感謝你們!」

夫妻攜手來修繕 倒吃甘蔗享喜樂

午膳過後不久,中區修繕工班片刻都沒有休息,一點半準時上工。這次大中區的修繕團隊包含年長與年輕族群,甚至有夫妻共同參與。

來自大里、太平和霧峰的志工五人組,合作無間,互相補位。(左起:邱永煌、賴琦滄、蔡素、潘勝、徐樹蘭;攝影:李彥緰)

來自大里、太平和霧峰的五人組,合作無間,互相補位。「多做多得,少做多失!」七十七歲的徐樹蘭腳力穩健,從二、三樓搬運廢棄磚塊下樓毫不吃力。長達二十幾年的環保歷練,練就他健朗身軀,歲月彷彿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跡。

雖然他的專業是修理汽車,並非泥作,但每當有修繕工作,徐樹蘭一定報名。他說:「人家要我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啊!」他默默地清除沙礫,貼上磁磚,為團隊做前置準備。

徐樹蘭從二、三樓搬下廢棄磚塊,長達二十幾年的環保歷練,練就他健朗身軀,歲月彷彿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跡。(攝影:李彥緰)

潘勝和蔡素這對夫妻檔,合作無間。蔡素在一樓騎樓負責攪拌水泥,潘勝則在樓上抹水泥並貼地磚。完成後,蔡素會補位進行善後清潔。

身手俐落的潘勝,抹出的水泥紋路深淺一致,看上去十分專業。他說:「我們從事泥作已經有四十幾年了,人家如果要我們出來,我們就要趕快出來做。」夫妻倆在退休後,同心同志願,一搭一唱,羨煞旁人。

潘勝(左)和蔡素夫妻檔,年輕時一起泥作,退休後攜手同心做志工。(攝影:章宏達)

蔡素回憶道,九二一地震後,她深深地被慈濟志工的付出感動,心中萌生了想加入的念頭。當時潘勝體貼她:「妳憨憨的,我先去了解。」於是,他開始參與環保,每次都受到志工的熱烈歡迎。一年後,他滿懷感動地回家報告探查結果:「慈濟很美、很溫暖,我們都來做慈濟!」

潘勝有幾位手足,但家裡卻一無所有,與蔡素胼手胝足地打拚,為這個家共同努力。如今,五十年過去了,夫妻倆苦盡甘來,退休後攜手做慈濟。

護法金剛實作 學習資深慈濟精神

李宗瀚(右)參與過0918花蓮玉里修繕,此次學以致用,協助貼小磁磚及抹縫收尾工作。(攝影:李彥緰)

做得很歡喜的,還有從事建材行的李宗瀚,他笑著說:「賣瓷磚卻不會貼瓷磚,我們做建築業的,最喜歡看老師傅的手法跟技藝,他們用心跟著上人,我很尊重這些資深志工的精神!」

李宗瀚大學時期參加慈青社,與太太同為慈濟志工。他曾因參加2022年0918地震後的花蓮玉里修繕,跟著陳瑩成學習泥作技術,這次他學以致用,幫忙貼小磁磚和完成抹縫收尾工作。他坦言自己一直想學這些技術,但平時沒有機會,因此非常感恩能和陳瑩成、王伯程兩位師傅學習。

0121嘉義地震輕損的狀況,大多是地磚隆起或破損,志工以一條龍方式進行修繕。(攝影:李彥緰)

「兩位三、四十年經驗的老師傅,完全無私傳授,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對李宗瀚而言,從兩位師傅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事的精神和用心,這是一生受用的人生智慧。

李宗瀚從小在慈濟家庭中長大,父母都是慈濟志工,父親教導他「省小錢做好事」的觀念。年僅四十三歲的他,除了和太太一同打拚事業,餘下的時間幾乎全心投入慈濟勤務。他說:「我覺得自己在慈濟的營建上,好像沒辦法幫上什麼忙,趁這個機會讓我們學習,可以付出就感到很開心。」

修繕團隊默默地為災民們修築著安身的家,讓鄉親們的心回歸安康無虞的生活。 (攝影:李彥緰)

在李宗瀚身上,猶如將慈誠隊歌的歌詞一字一句地呈現,「慈誠慈誠,護法金剛,慈悲喜捨,誠正信實,犧牲奉獻,相互成就,持十戒修十善,護持慈濟世界......」他以「金剛身,柔軟心」詮釋慈誠精神,投入在修繕的一道一道工序中,默默地為災民們修築著安身的家,讓鄉親們的心回歸安康無虞的生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