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雲
簡守信於《幸福人生》講座分享中,彷彿主持一場音樂饗宴般,以幾首膾炙人口的老歌串場,串聯慈濟醫療及慈善的愛與關懷。(攝影/楊凱誠)
簡守信院長可說是醫界的奇葩,他不僅是一位整形外科醫師,所主持的《大愛醫生館》,更以一幅幅藝術畫作,讓觀眾輕鬆理解艱澀難懂的醫學醫療知識,從而窺見其豐厚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6月23日在臺中靜思堂的「大愛人間 幸福人生」講座,首先登場的是簡守信院長。在這場演講中,簡院長再次創下紀錄,宛如主持一場音樂饗宴,以幾首膾炙人口的老歌串場,串聯慈濟醫療及慈善的愛與關懷。
◎真正的醫療 醫病又醫心
慈濟醫療體系醫護人員和志工的慈悲,就像「佛陀問病圖」中,佛陀慈悲溫婉的眼神,膚慰著身陷病痛的比丘。(攝影/曾東勝)
「這是臺中慈濟醫院......」伴隨著輕緩的小提琴和鋼琴伴奏,「無論夜深人靜,不管晨曦悄臨,聽見你痛苦的呻吟,我的心和你緊緊貼近......當你悲哀無奈,當你孤單醒來......以我的手,用我的笑,將你的苦難推開」。
簡院長以一曲《膚慰》,來詮釋慈濟醫療體系醫護人員和志工的慈悲,就像「佛陀問病圖」中,佛陀慈悲溫婉的眼神,膚慰著身陷病痛的比丘。特別是志工,他們是醫院的靈魂,隨時陪伴在患者或家屬身旁。
「一個醫院不是施醫、施藥而已,還有一分更施錢糧的關懷。」簡院長以臺中慈院林北江醫師為例,他不僅治療患者的疾病,在了解患者的生活困頓後,甚至自掏腰包私下包紅包送給患者的溫馨故事。「這樣的醫療,才是真正的醫療!」醫人、醫病又醫心,慈濟醫院的醫師做到了。
◎37年一個願 人生修補師
2012年5月13日大林慈濟醫院浴佛活動,簡守信院長帶領護理人員推著行動浴佛車至醫院各病房,讓無法參與浴佛典禮的病患及家屬也能感受佛恩。(攝影/劉麗美)
簡院長三十四歲時,毅然決定從繁華的臺北臺大醫院整形外科,舉家遷至花蓮,投身於慈濟醫院,為這個城鄉差距、醫療迫切的地方貢獻一分力量。
三十六年前,慈濟還不為人知。他下了火車,上了計程車,司機不知有慈濟,但聽說過「開腦的醫院」。當年因交通不便,重症患者若需北送,往往因來不及而在途中喪失寶貴生命。因上人的一念悲心,在極度困難下,四處奔走、呼籲,為這醫療迫切的地方,匯聚善心蓋了一所綜合醫院,成為花蓮唯一能進行腦部手術的醫院。
簡院長即曾為一位因車禍而顏面受傷的女性患者進行修復手術,幾乎看不出疤痕。另有一名患者因癌細胞「啃蝕」,以致頭顱骨和下巴出現一個黑窟窿。「我們不能把整個下巴切掉,切掉後就沒有嘴巴了!」於是,整形外科與口腔外科合作,從患者的小腿取腓骨來重建下巴,並在脖子上接血管,那一刀費時甚久。
簡院長幽默地說,外科醫師就像人生修補師,「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要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這首膾炙人口的臺灣老歌《補破網》,堪稱是整形外科的科歌。
◎難忘的人 刻骨銘心的事
2011年11月5日泰國水災救援,臺灣賑災團志工與泰國分會志工開會討論水患援助事宜。簡守信院長(右)與黃俊仁醫師進行討論。(攝影/坤大)
身為外科醫師,在開刀房裡經常一站就是半天,甚至十幾個小時,除了上洗手間,不吃也不喝;直到手術成功,病人否極泰來,送到加護病房,惦記的心才終於平靜下來。
「在我們記憶深處,總有些難忘的事、難忘的人......」感性的簡院長,2024年在慈濟體系已度過三十七個年頭,參與過無數次的國際賑災和偏鄉往診。有時深夜裡,他總會想起頹圮崩塌的牆角,那雙充滿無助的眼神。
曾有一次,簡院長和醫護團隊在臺中龍井慈濟志工帶領下,穿過窄巷、繞了幾個彎道,終於在一間頹圮的紅磚屋下找到這戶人家。這對母子相依為命,媽媽身患疾病,四十一歲的兒子因痛風,腳背上有許多突起的痛風石,行動不便,雙手關節也腫大變形,甚至潰爛化膿。
簡守信院長和醫護團隊在臺中龍井慈濟志工的帶路下,穿過窄巷、繞了幾個彎道,終於在一間頹圮的紅磚屋下找到個案家往診。(攝影/卓冠伶)
這戶人家的經濟來源是打包紙錢入箱,每天賺取一箱一百九十元的工資。除了身體病痛外,這樣微薄的收入,使他的痛風在無法正常治療下,雪上加霜。簡院長告訴他如何換藥,以防止傷口感染,避免發生更嚴重的後遺症。
案家靠著打包紙錢入箱,賺取一天一箱一百九十元的工資。經濟的弱勢,導致病情因缺少正常治療而雪上加霜。簡院長告訴他如何護理傷口,以避免更嚴重的後遺症。(圖片來源:台中慈院)
「在健保健全的臺灣,暗角陋巷還是有一些這樣的個案,如果不是師兄師姊三五天去造訪了解、發覺,我們也無法關懷得到。」簡院長說,「所以在每個深夜,常常會想起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事。」
世間無常,天災人禍不斷。「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總有個記憶揮不散,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總有著最深的思量......」簡院長說,「就如這首《城裡的月光》,總讓我們惦記著遠方的那個人!」
2009年1月30日,來自臺灣、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約60人的志工團隊,於緬甸舉行為期三天的義診活動。(攝影/李伯芳)
而記憶深刻處,總與小朋友有關。在人醫會前往緬甸義診時,聽到一戶人家住在偏遠地方,有一位小朋友臉色不對,嘴唇發紫。當地有困難的人走不到,林俊龍執行長二話不說,帶領醫療隊伍前去往診。
他彎下腰,用聽診器一聽,發現心臟有雜音,判定是先天性心臟病,導致肺部高壓。他立即請志工想辦法將孩子送到仰光比較好一點的醫院,做後續治療。義診期間必要時,有些個案也會安排到臺灣接受診治。
無論在診間或往診,慈濟醫療總是結合慈善,無私的付出。圖中為緬甸義診時,林俊龍執行長為一位心臟疑似有症狀的小朋友聽診。(圖片來源:台中慈院)
「我們的義診不只是去看診,也不是在計算看了幾個病人,無論在診間或往診,醫療總是結合慈善,無私的付出。」簡院長在巴基斯坦義診中,聽到一個小朋友痛哭哀嚎,一問之下,原來每次換紗布時,傷口都再次撕裂。醫療人員建議家人不要拆掉紗布,直接將藥膏塗抹在紗布上,可以減少孩子的痛苦。
「一場劇烈地震後的無助,對這個家庭來說,小孩的痛苦哭聲,是否能讓地震以後的那分悲痛減少一點,我們不知。然而,在慈濟人走得到的地方,有人關心總比本來就無來得安心。」簡院長表示,慈濟的醫療與慈善緊密結合,若醫療缺乏慈悲情懷,那麼醫院只不過是冷冰冰的治病工廠。
「愛是所有問題的答案!」2017年9月7日墨西哥地震後,慈濟人和人醫會前往關懷。一個七歲的孩子,因手術造成腦部缺氧,需從胃部造口餵食。慈濟人予以膚慰並送上現值卡。(圖片來源:台中慈院)
◎愛把夢照亮 幸福撒滿星空
「隔著千里萬里遠的我們,看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苦難,我們能不能多做一些事,讓他們的負擔可以減少一點呢?」簡院長感慨地說道:「慈濟人這一顆殷切的心,這一分付出無我的精神,就為了膚慰遠方哀嚎、陷於無助、困頓的鄉親,這就是愛與無私。」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守護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簡院長清唱《城裡的月光》。他說:「我常仰望星空,每每看到月光,就會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還有海內外師兄師姊的身影,他們的一分愛和陪伴。」
簡守信院長期待人人把愛串聯,「愛讓我們看到幸福,可以有機會灑滿整個夜空。當我們把幸福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幸福。」(攝影/楊凱誠)
簡院長強調,幸福是需要努力做出來的,尋找一個正確的方向並做出成果。他期待人人把愛串聯,「愛讓我們看到幸福,可以有機會灑滿整個夜空。當我們把幸福分享給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