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蕙齡(高雄)
管線志工將義診所需的醫療器材逐一搬上遊覽車。(攝影/王忠義)
5月18日清晨五點半,大型遊覽車已停靠高雄靜思堂,管線志工早早就位,將義診所需的醫療器材逐一搬上車。
「這件要很小心!千萬不要碰撞到......」管線總務長洪光武叮囑著一起出勤務的兒子。這件如此「嬌貴」的裝備,是重達二十多公斤的牙科空氣滅菌過濾設備箱,由資深管線志工陳俊裕憑藉其電機專業,按照北區的義診裝備,依樣畫葫蘆地將這複雜且貴重的裝備製造出來。
看著所有笨重的醫療裝備,將遊覽車下層的空間塞得剛好「圓滿」。此時,天色微亮,北中南東四區的慈濟人醫會負重前行:「出發囉!」
◎「007專員」 使命必達
管線志工大多具備電機、機械的專業素養。(攝影/王忠義)
來到創世基金會臺東分會,人醫會醫護、志工,齊力將所有大大小小的醫療配備送進義診診療區。
義診前的前置作業,是一場極其專業的體現。管線的配置從地面到天花板,志工們埋頭揮汗,煞費精力。他們大多具備電機、機械的專業素養,即使自謙沒有這些技能,也在資深志工的帶領與傳承下,練就了一身的專業!
「在長時間培養傳承之下,很多管線志工已經越來越上手,醫療布置配線也很流暢。」陳俊裕欣慰地表示。
暱稱「007」的行動洗牙機,必須以保鮮膜包覆,避免洗牙操作時受到汙染。(攝影/王忠義)
洗牙器械工具箱,看似偵探007隨身攜帶的「法寶箱」。而管線志工也堪稱007專員,因為他們各個身懷「法寶」,只要是義診任務,無論大小,使命必達。
第一次參與義診管線配置的陳正松,在管線志工陳雲明的帶領下,埋首學習複雜的管線配置,一刻也不敢鬆懈。
◎菩薩眼中看到的 都是天使
監測血氧濃度的高莉紅護理師(中),緊緊握著病友的手安撫。(攝影/王忠義)
創世基金會洗牙義診的對象都是植物人,洗牙過程中,當病友產生緊張和抗拒時,劉明德和郭明宗牙醫師會以輕柔、溫暖的聲音耐心安撫道:「不要緊張,放輕鬆,再一下下就好了......」
一旁監測血氧濃度的高莉紅護理師,也緊緊握著病友的手安撫,有如一位母親在對自己的孩子低語。
每當順利完成一床病友的洗牙後,劉明德醫師總會帶領團隊雙手合十,以七十五度的祝福鞠躬,齊聲說:「感恩。」
◎父母伴兒 守護到最後
陳媽媽以關愛的眼神凝視著兒子,雙手不停著撫摸著兒子的臉龐安撫。(攝影/王忠義)
「2015年4月1日,老天跟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我的獨子右右(化名)騎車發生了嚴重車禍。原本我們一直親力的照顧他,這幾年先生的健康出了問題,我們才把右右送到機構來。」陳媽媽一面安撫著兒子緊張的情緒,一面娓娓訴說著椎心刺骨的往事。
「一向都洗第一個的右右,今天很緊張。在一開始洗牙沒多久,血氧濃度就微降,洗牙只能暫停,我看今天右右可能要最後一個了。」陳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放著音樂系畢業的右右最喜歡的音樂。
夫妻倆輪流和兒子說話,雙手還不停地撫摸著他的臉龐,希望右右能夠順利洗牙。由於曾經有過被醫院拒絕洗牙的經驗,因此這次義診,讓夫妻倆堅持等到最後。
◎愛是DNA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吳亭瑩在李姿瑩醫師的推薦下,有幸參加義診服務。(攝影/王忠義)
第一次參加義診服務的吳亭瑩,是長庚醫院成人身心障礙的專屬醫師。
「一般的牙醫師,都不太接受身心障礙的病人,何況是成為身心障礙的專屬醫師......」吳亭瑩說:「雖然我還不是慈濟人醫會的醫護,但是我想多多參與了解身心障礙病友們,所以在李姿瑩醫師的推薦下,有幸參加義診服務。」
都說「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希望「愛」是大家共有的DNA,把自己活成一道道光芒,成為昏暗處的縷縷亮光。
◎有願力做中學 把正能量帶回職場
吳麗娟護理師(右一)表示,當志工沒有薪資卻很快樂,她想將當志工的滿滿正能量帶回職場,並轉變自己的心境。(攝影/王忠義)
在器械醫療用品供應臺的蘇美玲說:「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好像也不符人力需求,但是就很想來參加義診服務,所以我就積極參與相關的醫療課程學習,終於在去年讓我如願參加義診。」有願有力,蘇美玲喜悅無比。
原本擔任牙醫助理的王韻雅,於2014年得知義診活動後,如獲至寶般的無役不與。她說:「雖然自己的工作就是牙醫助理,但是上班跟當志工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當志工就是很快樂、很歡喜。」
◎青年接力 傳承永續
每位醫護都全神貫注地為住民洗牙。(攝影/王忠義)
這次,不乏有年輕學子參加義診服務。甫獲今年第一次舉辦青年醫療志工「青志獎」中「服務創新獎」殊榮的高醫慈青社,參與此次義診也當仁不讓。得獎團隊中的林書漢、蔡又琦、廖映如、李沛芸、王怡文等人,讓慈青社的傳承持續接力。
來自中山大學的蔡又琦,這次承擔牙助的工作。因為曾參與移工義診的經歷,彷彿喚醒她「助人為樂」的細胞。透過牽引,來到了高醫慈青社加入團隊,更能夠完整的學習。她說:「在慈青社,我們會透過桌遊遊戲,來認識這些醫療器械,這樣很快就學會了。」
林書漢是牙醫系四年級生,他完全體現了「做中學」的慈濟精神。他表示,成為一名好的牙醫師,足夠的臨床經驗非常重要,只要有義診學習的機會,他一定會早早將時間空出來參加。
甫獲青年醫療志工「青志獎」中「服務創新獎」殊榮的高醫慈青社,參與此次義診當仁不讓。得獎團隊中的林書漢(左)、蔡又琦(中)等人,讓慈青社的傳承持續接力。(攝影/王忠義)
指導這次參加「青志獎」的蔡坤寶醫師,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病理部主任,也是慈青社的指導老師。他說:「平時都在實驗室解剖分析病理,雖然對於臨床醫療比較沒有經驗,但是我還是非常樂意參加義診,做些自己能做的。」
如今已成為慈濟人的蔡坤寶醫師,一場疾病讓他深刻感受到慈濟法親的愛,也在《無量義經》經文的薰陶下,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慈濟之所以可以感動人心,就是秉承證嚴上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才可以把眾人的愛心啟發。慈濟以志工創造了奇蹟,成就愛無量。」
◎一年兩會 歡喜如故
來自北區創意團康團隊的手語歌唱演繹,讓住民除了等候就診,還能被志工們的歌聲、琴音所圍繞撫慰著。(攝影/王忠義)
義診第二天,慈濟人醫會來到臺東某養護中心。這裡的住民多半是身心障礙者,慈濟人醫的義診服務訂於每年的5月和11月,今年已為期九個年頭。一年兩次的義診,當住民看到了慈濟人,或話話家常,或談談心事,彷彿志工就是家人和知己。
這天除了義診團隊,還有來自北區創意團康團隊的手語歌唱演繹,以及青年志工陳維揚的吉他自彈自唱。住民除了等候就診外,還被志工們的歌聲、琴音所圍繞撫慰著,對他們來說,有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
◎分分己獲 滿載而歸
葉添浩醫師表示,大家所付出的,分分己獲,所有的感受,一定會回饋到自己身上。(攝影/陳信安)
「在養護中心,只是關心地問了一句住民:『你還好嗎?』沒想到住民就回頭抱著我,實在令人感動不捨。」志工李杏珠分享道。
義診九年從未缺席的陳雲明,在出發前一周,小心照護自己的健康,深怕萬一感冒,會和義診失之交臂。高莉紅則分享:「要來義診活動之前,自己就召集了一批皂友,製作手工皂義賣,所得六千五百元,全部捐給創世基金會。」
義診活動的重要推手葉添浩醫師,總是為病友做清瘡治療而忙到最晚。他說:「大家所付出的,分分己獲,所有的感受,一定會回饋到自己身上。要感恩自己還有好的身體可以付出,分分秒秒都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