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南凱、余韶蓮、王瀅琇
刺耳的電鋸聲,從藍毘尼慈濟會所後方的工作坊傳來,慈濟志工和安美團隊志工正準備將五十根竹子製成竹筒撲滿。
「這裡,要磨一磨。」營建組志工陳來順,拿著一支竹筒在手中轉來轉去,示範著如何將它磨得平滑不扎手。
◎愛返佛國 竹筒歲月精神再現
2023年11月2日,藍毘尼馬諾里拉村愛灑活動,志工以寶特瓶介紹「竹筒歲月」精神。(攝影/Raj Kumar)
2022年初疫情稍緩,慈濟愛返佛國,一批又一批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志工輪替常住藍毘尼,在佛陀的故鄉用愛耕耘。
初來乍到,志工以寶特瓶來介紹「竹筒歲月」精神;2023年末,慈善組志工想重現竹筒樣貌,遂於11月6日買回五十根大竹子準備鋸成竹筒,預計於歲末祝福時分送給村民。
志工們將曬乾的竹筒由內而外擦拭乾淨。(攝影/Ramesh)
隔日一早,營建組志工身負重任於會所鋸竹子,並將其磨得工整平滑,再經過清洗、曬乾,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竹子會生蟲子,雨季不能曬,霧水很多時也不能拿出來曬。他們就這樣拿進拿出一直曬,要讓它乾,還用磨砂紙磨一下......」志工方繡凌在與本土志工一起製作竹筒的過程中,心裡起了一股很大的感動。
2023年12月14日,藍毘尼第四里瑪瑙拉村愛灑活動,村民們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攝影/Amarkesh)
1966年慈濟成立初期,三十位家庭主婦在證嚴上人的帶動下,每天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作為儲蓄救濟金。就這樣,小錢行大善的理念,開始從臺灣遠播到全世界。如今,慈濟走過半世紀後,靜思弟子回到佛陀的故鄉,帶動竹筒歲月精神在藍毘尼耕耘,深入人群救苦救難,方繡凌內心又欣慰又感動。
「村民都很心寬念純。我們去做愛灑的時候,大家都很踴躍參與,他們也覺得很光榮,可以去幫助人。」村民質樸的心念,始終是方繡凌的心頭好。
◎竹筒回娘家 書寫慈濟歷史
貼上「竹筒歲月聚大愛」的貼紙,上端綁著一塊小布封口,再開個小小的投入口,竹筒愛心撲滿便大功告成。(攝影/Ramesh)
2023年12月29日,三位教育組志工李麗華、黃嫊桃、陳秀珍,趁著沒進學校帶動靜思語教學的空檔,與九位本土志工幫竹筒做最後的修飾工序。
他們將曬乾的竹筒從工作坊搬回會所,把竹筒內外擦拭乾淨,再貼上「竹筒歲月聚大愛」的貼紙,之後在竹筒上端綁著一塊小布封口,再開個小小的投入口,竹筒愛心撲滿便大功告成。
歲末祝福中,村民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志工再將其換成竹筒撲滿,來推動竹筒歲月。(攝影/Raj Kumar)
「對2024年的展望,是一個鄉村做為典範之後,接下來的每一個村,都可以這樣的方式來推動竹筒歲月,讓村民了解小錢也可以行大善,把人間菩薩法,一直在這裡進行下去。」方繡凌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發下了宏大的誓願。
2024年1月6日,在藍毘尼的第一場歲末祝福中,志工發給大家人人一竹筒,推動「日日五尼幣,時時發好願」的竹筒歲月精神。村民出席歲末祝福時,也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志工再一一將寶特瓶撲滿換成竹筒撲滿。
寫著編號、名字的竹筒,是每一位村民的點滴愛心。(攝影/Raj Kumar)
一個個寫有編號、名字的竹筒,是每一位藍毘尼村民的點滴愛心,也是村民的感恩與回饋。這愛的循環,將持續在佛國流轉、綿延;而這屬於慈濟歷史美善的大藏經,也將在藍毘尼繼續書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