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君醫師教蔬食養生】立冬怎麼補?

0觀看次
A- A+

  這個週末就是立冬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天除了是收藏萬物、蓄積能量的季節,在健康上要注意的是「養藏」-補養跟收藏。

冬天的特性

  冬天氣候較為寒冷,寒屬陰,寒邪屬於陰邪,當陰邪過盛便容易損傷陽氣。人體的陽氣就像太陽,提供光明與溫暖,缺少陽氣,就會影響整體的活力與健康。此外,冬天也是許多疾病的好發季節,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中風等等。《黃帝內經》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老祖宗的這段話就點出了幾個冬天養生的重點:不要過晚入睡或過早起床、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注意保暖。

養生≠進補

  「立冬補冬,補嘴空。」傳統上提倡冬令要進補保持元氣、抵禦寒冬,但對營養充足的現代人來說,最恰當的補冬食品不是藥燉排骨、薑母鴨、麻油雞等大補之物,也不是一味食用熱性食物或滋補藥膳,而應該遵守「秋冬養陰」的原則:少食生冷,多吃能滋陰潤燥的食物,這時候的蔬食選擇,例如豆腐、木耳、白蘿蔔等都是很好的食材。事實上,之前介紹過的秋季養生食材:秋葵、紅豆、南瓜、蓮藕、茄子,也都很適合冬天食用。

盲目進補很可能補上了火,導致長痘痘、大便不順、睡不好、口腔潰瘍甚至容易情緒激動。還可能因此而攝取過多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及普林,對慢性疾病患者是個風險。

收藏健康的資本

  選擇適當的食材以外,調整作息、注重保暖是另外兩大中醫的冬日養生原則,就如黃帝內經所說,冬天的作息重點在於讓人體順應自然,跟夏天相比可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後再開始活動,減少溫差的影響。中醫的保暖重點為「護頭頸、熱足、暖腰」,首先,頸部有多條經絡通過,頭為諸陽之會,因此必須護好頭頸;其次是熱足,建議穿襪子睡覺,用略高於人體體溫的水泡腳;最後要暖腰,勿讓腰背部受涼,平時也可按摩疏通帶脈。

冬季雖是陽氣較弱之時,但若能把握養生原則,它也是蓄積健康能量跟資本的好時節,祝福大家都能過個溫暖健康的冬天。

(撰文/林姿君;製圖/TCnews新聞中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