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就存在我們生活中的環保用品(上)

0觀看次
A- A+

文.Juanita

您是否也曾好奇,在早期工業不發達,塑膠製品尚未普及的年代,生活用具都是以什麼材質製作而成呢?

其實,大自然已經給予我們許多禮物。過去,人們的日常與大自然密不可分,透過觀察學習與經驗傳承,有許多用品皆取自於周遭的自然環境。除了透過採集或自行種植取得外,也能親手製作;更重要的是,當這些用品損壞後,可以直接回歸大地自然分解,對環境十分友善。

Photo by Wan Salahuddin Wan Ismail from Unsplash

名副其實的「菜瓜」布

您用菜瓜布洗碗嗎?目前賣場上所販售的菜瓜布,大多由化學纖維製成,並非取自絲瓜,僅保留其名。真正的菜瓜布,又稱為「絲瓜絡」,是過熟絲瓜的纖維。

當絲瓜表皮轉成深褐色時,內部的纖維會變得非常有韌性。這時,經過反覆搓洗,可以徹底清除殘留的果肉;將其拍打曬乾,掉落的絲瓜籽,又可作為來年種植的種籽。

將乾燥後的絲瓜絡,裁剪成適中大小,便成為洗碗的菜瓜布;而纖維較細、較柔嫩的部分,也很適合用來清潔身體和臉部,毋須擔心剝落的纖維會變成微塑膠流入河流與海洋!

Photo by Polina Kovaleva from Pexels

在菜市場、傳統雜貨店或無包裝商店等,依然可以找到真正的絲瓜絡。選購絲瓜絡時應注意的是,純天然的絲瓜絡,呈現大地色系的褐黃色;若顏色過白,就有可能是經過漂白的。

天然成型的水瓢

瓠瓜,又稱「扁蒲」或「蒲仔」,正式名稱為「葫蘆」。除了可新鮮食用,或刨絲曬乾成干;待其成熟且木質化後,就成了天然的容器。曬乾後的瓠瓜,除了是古早時代的隨身水壺外,將其剖開則成為水瓢;由於瓜體肥胖處夠深,可用來盛水,上方窄口處則自成握柄,方便持握使用。

過熟的瓠瓜,瓜皮轉硬,鋸開後清理內部瓜肉與纖維,曬乾後重量大為減輕,質地卻更為堅硬,而木質化後的瓠瓜,具有不易透水的特性,便是塑膠水瓢出現前的天然舀水容器。

Photo by Eric Shi from Unsplash

竹枝掃帚與芒草掃帚

將細竹枝上的葉片去除後,加以整齊排列,使用竹篾(註)或鐵絲將其捆紮成束,再以一根粗竹與細竹枝束緊成為掃柄,就成為清掃庭院、馬路、牆壁等的竹掃把。

若要清理較細微的地方,就可選擇芒草掃把。進入秋冬時節,芒花盛開之際,老一輩便會收集芒花花絮較為豐厚且芒桿較粗的芒草,攤開並曝曬至完全乾燥,將種子梳理剝除後,一小把一小把捆好,再綁成一大束,就成了芒草掃帚了。

Photo by Yu Hong Lee from Unsplash

除了菜瓜布、水瓢和掃帚,您還有想到哪些天然材質的生活用品呢?其實仔細觀察,我們身邊不乏這類既天然,又友善環境的產品呢!


註:竹篾為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可用以編製竹簍、竹籃等。

參考資料:

 這種蔬菜能拿來洗碗?菜瓜布DIY 取自農業兒童網 https://kids.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learning&sub_theme=A01&id=168

 典藏品/民族學藏品/日常用品/飲食/水瓢 取自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https://www.museum.org.tw/collection_detail.php?id=1662

 瓠瓜做瓢 取自老狐狸的鬧中取靜與忙裡偷閒 https://oldfox.pixnet.net/blog/post/27952433

 瓠瓜?蒲仔?還是葫蘆? 取自今周刊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0/post/202008030032/

 百變匏瓜 鮮果好烹煮、老熟變容器 取自農業兒童網 https://kids.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school&sub_theme=food&type=A01&id=319

 作掃把的竹子是那一種竹子 取自農業知識家 https://kmweb.moa.gov.tw/knowledge_view.php?id=3983

 【部落散步日記】芒草掃把 取自TEIA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s://teia.tw/archives/mountain_lastestpost/%E3%80%90%E9%83%A8%E8%90%BD%E6%95%A3%E6%AD%A5%E6%97%A5%E8%A8%98%E3%80%91%E8%8A%92%E8%8D%89%E6%8E%83%E6%8A%8A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