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晴天要積雨來糧

0觀看次
A- A+

撰文/釋德澡

◎因疫情,念蒼生

靜思精舍是天下第一大家庭,平常每天需供應一千多人用餐。在颱風季節或種菜青黃不接之時,乾料便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大寮師父的救星。

謹遵上人「晴天要積雨來糧」的教誨,精舍於平時即會儲備如高麗菜干、花椰菜干、梅干菜、長豆干、蘿蔔絲干等乾糧。(圖片來源:靜思精舍)

平時精舍會儲備存糧,如高麗菜干、花椰菜干、梅干菜、長豆干、蘿蔔絲干等等。因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關係,很多農產品無法外銷,精舍於是向菜農購買一卡車又一卡車的花椰菜與高麗菜,處理、烘乾。儘管存糧已經夠用,上人指示:「繼續做。」一方面落實上人平時教導「晴天要積雨來糧」的憂患意識,以備不時之需;一方面送給需要的人;另方面讓辛勤的農民不至於血本無歸。智慧的上人總是觀機逗教,居安思危;慈悲的上人總是以身行示教,念念為蒼生。

製作花椰菜干與平常上桌的刀法不一樣,更需專心與耐心。上圖由左而右,穎媽媽、暉媽媽及童媽媽。(攝影/陳友朋)

製作花椰菜干與平常上桌的刀法不一樣,更需專心與耐心。過程中,令人體會靜思智慧法語「做中學,學中覺」的真實妙用。花椰菜需切成薄薄一片,才容易烘乾;展現真功夫,需有一些小祕訣,「下刀時,力道要輕。」暉媽媽(陳燕絨)以二十多年挑菜的經驗告訴我們:「花椰菜梗與花分叉的地方,刀不能直接畫下,順勢輕輕地撥開就行了,如此花才不會損傷而浪費很多花菜。」

常住精舍三十多年,有精舍第一把刀之稱的和姐姐(德和師父的姐姐蔡彩鑾)老菩薩一派輕鬆、一派俐落,一削就是一體成型,既薄又美觀,「下刀,食指貼著花椰菜梗,讓它有個支撐點,花就比較不會散落,自然又快又美。」

和姐姐(德和師父的姐姐蔡彩鑾)老菩薩,素有精舍第一把刀之稱。(攝影/釋德澡)

薄得恰到好處,吃起來也最適口,清淨在源頭,小小的一個動作,蘊涵了多少生活智慧。

削好之後,也以洗菜的規格洗淨,再以鹽巴水大滾清燙一分鐘;吹涼,隨即以鹽巴均勻入味;入乾燥機前還要脫水,以縮短烘乾時程。而烘乾過程正是考驗的開始。

花椰菜削好之後,先以洗菜的規格洗淨,再以鹽巴水大滾清燙一分鐘;吹涼,隨即以鹽巴均勻入味。(攝影/釋德澡)

◎勤行道,好修行

乾燥機是燒木材的古式機器,一次只能容納二車,已經削薄的花椰菜,仍需烘八小時。接近竈口之處,溫度比較高,一不小心花椰菜就會燒焦,所以左右、上下位置要經常交換。剛開始溫度需直衝到九十度,讓水氣快速蒸發,再慢慢降溫到八十度左右,保持恆溫,八小時的淬鍊,慢工出細活,千呼萬喚,金黃色的花椰菜干終於出爐。瑣碎的程序,成果得來不易。

乾燥機是燒木材的古式機器,接近竈口之處,溫度比較高,所以左右、上下位置要經常交換。(攝影/釋德澡)

從二○二○年二月中旬,二個月來,出坡師父幾乎每天與花椰菜為伴,大家都很感恩有此機會與天下眾生結緣。承擔烘乾作業的人,與早課同步,凌晨四點就開始生火。一天只能烘二次四車,卻從黑夜忙到黑夜。有時摸黑回寮,有時踏著月色、數著星星回寮,有師父開玩笑:「回到寮房,手中、眼中、腦海還是花椰菜干,無處不在。」

烘乾作業與早課同步,凌晨四點就開始生火。德勴師父(右一)也在添材助火的過程中,體會到上人所說「修行就要入洪爐接受淬鍊與鍛鍊」的真義。(攝影/釋德澡)

第一次承擔烘花椰菜干的德勴師父,在添加木材助火的過程中,因為要搶時間,直接以手取木材送入竈口,儘管已戴了二層手套,近百度的烈焰熱氣仍讓手覺得刺痛,便體會上人說「修行就要入洪爐接受淬鍊與鍛鍊」。德勴師父也體會到佛陀生生世世受提婆達多的重重的考驗與迫害,「製造烈焰的人也要忍受烈焰之苦,那種瞋火之盛真的是苦了自己。」

由於眾人刀法不一,切花椰菜的厚度也就不一,烘乾的時程當然也不一樣,所以有些必須回烘。「有第一次受烘乾的成就,第二次很快就能達到標準,出爐。」德勴師父將回烘比喻為修行成就的累積,「生生世世修行,累積道糧,終有究竟圓滿之時。」

花椰菜烘乾的時程,因厚度而有所不同,有些甚至必須回烘。德勴師父將之比喻為修行成就的累積,「生生世世修行,累積道糧,終有究竟圓滿之時。」(攝影/釋德澡)

德桓師父剛好承擔出坡班長,負責掌控作業流程及順暢度。他很感恩有這次學習的機會,更感恩資深師父的傳承與指導,「邊問邊學中,學到很多功夫,再加上因時制宜的作法,讓大家不因工作時間長而覺得累。」

「可用灰頭土臉來形容;洗衣服時,盆裡的水全都是黑的。」負責烘乾作業整整十一天,不曾燒過木材的德仁師父說:「可以體會早期資深師父輪大寮、炒豆與烘焙的幸福。」

高麗菜干雖然沒有花椰菜干繁瑣的製程,也需先過鹽巴水再脫乾,導致成一團一團,因此要烘十小時才大功告成。

 將已完成乾燥的菜干真空打包,以備精舍不時之需,也能福潤眾生。(攝影/釋德澡)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學習中傳承上人的慈悲,在學習中傳承上人的智慧,在學習中傳承功夫,在學習中實踐「勤行道」,同時也培養自己的福德。「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悟中行」,靜思家風在傳承中綻放悲智,更希望未來有一天能與上人一樣,將福德分享給天下眾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