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如容
「大學時加入慈青社,看見學長姊的付出與傑出表現,內心暗自期許,將來有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雲林慈濟志工薛豪彥,期盼自己能為這個社會付出更多。
◎青年志工不缺席
2023年7月31日,上人行腳大林慈院,與雲林靜思弟子溫馨座談;志工薛豪彥分享「青年志工承擔的法喜」。(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薛豪彥研究所畢業後,服務於雲林縣政府農業處。當時,他結識了新聞處一位正在慈濟培訓的同仁;透過這位善知識的鼓勵,他走上了見習之路,並於2015年順利成為證嚴上人的靜思弟子,這也代表了他肩上承擔更多使命的開始。
受證後,訪視是薛豪彥第一個投入的慈濟志業。他說:「這也是我發心立願要做一輩子的慈善志業。走入人群去付出,可見證到很多動人的生命故事與體悟。」
透過訪視,薛豪彥深深體會「施比受更有福」,也知道人間有著不同的苦難;看見在社會底層為生存而掙扎的人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多麼有福。
◎能付出愛心是福
斗南訪視志工於母親節前夕帶著上人致贈的祝福禮,前往照顧戶家中關懷,提前祝福母親節快樂,薛豪彥(右一)恭敬送上禮物。(攝影/沈美君)
在薛豪彥過去的訪視個案中,有一位媽媽的健康與精神狀況總是起起伏伏,而她的小女兒,也曾因憂鬱症而自殺,所幸及時發現,才將小女兒搶救回來。
這對母女,經過斗南訪視團隊的長期陪伴和用心輔導,這位媽媽終於成功轉型,並充滿信心地從事長照工作,而二個女兒畢業後,也都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讓生活更加穩定。
最近,這位媽媽也想要盡棉薄之力助人,因為受到慈濟非常多的幫助,因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能夠從過去的手心向上,變成了手心向下的人。由於她的轉變,讓訪視團隊非常感動,也產生了莫大的鼓勵與信心。
◎願大力大的承擔
除了訪視,薛豪彥也加入培育團隊。「進入培育組,代表著我要陪伴培訓與見習的家人。2020年,是我在慈濟道上的一個轉折年,這年開始承擔培育幹事並用心學習,開啟我另一道成長之路。」
2022年七月吉祥祈福會,培育團隊負責「人間菩薩招生」,薛豪彥與會眾分享自己訪視個案的感動故事與體悟。(攝影/張如容)
2022年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做事沉穩、寡言的薛豪彥,被推派上台分享。他說:「我勇敢拿起麥克風,鼓起勇氣跟社區大德分享自己平常投入慈濟活動、個案訪視的故事。」有承擔就有機會成長,之後,他更能夠處之泰然分享得更深入。
對於承擔幹事,他也曾經猶豫過,希望等到工作和事業更加穩定後再承擔,才會做得更好;但又想起上人曾開示:「若人人只要做一個快樂的志工,喜歡就做,不喜歡就放下,慈濟就沒辦法發揮力量,志業就不能落實在人間。」
上人這段話,讓他內心非常震撼,知道自己很多想法尚未成熟,他必須自我突破,才能夠往前走。他體認到:「勇於承擔,代表一種使命、一種責任,才能真正利益人間。」
從課務成員一路成長為培育幹事,薛豪彥在菩薩道上不孤單,因為有培育團隊如家人般的關懷與鼓勵;相對的,每當他用心陪伴,看見培訓學員受證後在社區道場活躍的身影,「那一刻,是我最大的法喜與感動,號召更多人一起來做慈濟,讓雲林增加更多生力軍。」
◎跟著上人做就對
度眾對象不分年齡,在馳援土敘震災義賣園遊會上,薛豪彥為長者解說,並協助加入「慈濟之友」,希望她更有機會了解慈濟。(攝影/張如容)
「不想過去,放棄雜念;不想未來,放棄妄念;把握當下,並提引正念。」這是薛豪彥很喜歡的一段《靜思語》,承擔幹部讓他明白,沒有所謂最佳的時機點,因為上人常告訴大家「生命無常」,不想過去,也不在未來,當下就是最好的因緣。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把握因緣增長慧命,才是精彩的人生。薛豪彥相信,青年志工的投入,能夠為慈濟大家庭注入更多的動力,期許自己展現青年的活力與力量,跟著上人的腳步,做就對了。
【2023年7月31日,雲林靜思弟子與上人溫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