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

0觀看次
A- A+

撰文∕徐翠苓(花蓮)

提娃那位於墨西哥北部邊境,北鄰美國聖地牙哥市僅僅十九公里,卻是二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天堂,另一個幾乎是人間煉獄。

「慈濟提娃那園區的大門外,滿山滿谷都是貧民家庭,也是提娃那販毒和犯罪率最高的地區。」7月2日下午,來自美國加州的楊凱丞師兄(誠愿),代表美國墨西哥關懷團隊進行報告。

墨西哥提娃那市貧民自建的木板房,多數沒有水電供應,可以想見當地貧民的生活狀態。(攝影/蔡松谷)

「貧民居住的房子,大都只有二、三坪,屋頂破爛不堪,四周牆壁頹圮傾斜。」這樣的房子能遮風避雨嗎?應該談不上,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得以棲身的地方罷了。

「提娃那貧民區的道路幾乎都是泥土地,每次下雨就寸步難行。」從美國驅車前往關懷的志工,中途下車處理陷於泥淖車輛的情況,司空見慣。

然而在提娃那貧民區,「水」極其珍貴,他們沒有自來水可盥洗和洗衣;因此頭上長頭蝨的情況非常普遍,家裡堆滿沒有清洗的衣服,也是家家戶戶的常態。

「更棘手的問題是,因為購買飲用水和可樂的價錢差不多,貧民平常都喝可樂、汽水,一方面是為了止渴,更多時候是為了止飢。」楊凱丞憂戚的說,因為長期喝可樂和汽水,為他們帶來一個可怕的危機——糖尿病。

「許多貧民因為糖尿病造成視力退化甚至失明,傷口難以癒合而截肢的也不少。」

慈濟志工走入提娃那訪視弱勢家庭,其家中雜亂不堪,是家家戶戶的常態。(攝影/李陳露莎)

貧上加病,家裡就更加困難。此外,提娃那貧民區的居民大都是「文盲」,楊凱丞解釋:「除了生活辛苦,沒有多餘的錢讓孩子到學校讀書外,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錢可以申請出生證明,沒有出生證明就無法到公立學校讀書。」

為此,慈濟提娃那園區提供了醫療及「希望教室」,為這些苦難的貧民帶來希望,也為他們黑暗的生命點上了一盞燈。而這盞燈,也照進了卡米洛的七口之家......

卡米洛因罹患糖尿病,雙眼幾乎失明,因而失去工作能力;而二兒子赫蘇斯及大女兒維多利亞,因長期營養不良、免疫力低,導致手指細菌感染、發炎,多數指頭被迫截肢。

「雖然透過園區的醫療協助,幫卡米洛轉介到Tacate城市醫院做眼睛手術,但是因為錯失診治時機,對他的幫助有限。」楊凱丞繼續說著這一家人的故事,「幸好園區的職志同仁Cindy,幫助卡米洛一家申請出生證明,並向政府申請殘障補助金,也幫七歲的大女兒維多利亞申請到公立學校就讀。」

慈濟志工走入社區關懷生活困難的家庭。(攝影/李陳露莎)

而一歲半的小女兒薩萊發燒不退,也是透過園區醫生緊急轉介到醫院急診,在Cindy的陪伴下,救回生命。「媽媽費莉絲安娜,也在職志同仁的協助下,找到夜間的工作。這一家人的生活,終於露出了曙光。」

「卡米洛的孩子不是文盲,就是跟不上公立學校同年齡的程度。大兒子利桑德羅十七歲, 二兒子赫蘇斯十四歲,三兒子十一歲,目前三人都就讀於『希望教室』。大兒子在志工的協助下,找到工地的工作,讓他得以半工半讀協助家計;園區也提供腳踏車,方便他在工地、希望教室、家裡移動。」

卡米洛一家,在遇到慈濟前的生活是黑暗的,每位家庭成員滿臉憂愁;當慈濟志工來了以後,他們得救了,不僅提供醫療、教育的協助,更翻轉他們的人生,停止代代貧困的命運。

貧民區十到十八歲的孩子,因為沒有身分,所以沒有讀書的機會,他們可能是文盲或輟學生,而慈濟提娃那園區的「希望教室」便提供他們一個讀書的機會。

 

墨西哥園區開設「希望教室」,為低收入家庭被迫輟學18歲以下的孩子,安排一周上五天的課程,並提供午餐,營造一個安心就學的環境。(攝影/李陳露莎)

「一星期上課五天,分上、下午班,也提供學生素食營養中餐。而這一餐,常常是學生一天中唯一的一餐。」楊凱丞分享希望教室帶給學生的幫助。「希望教室有《靜思語》教學、生命講座、資訊課程、環保、衛教課程等,鼓勵學生從逆境中找到正確的方向,以『愛』翻轉自己跟家人的生命。」

「當學生的學業程度跟上同年齡的進度時,我們便會轉介他們回到公立學校的體制,繼續學業。」

美國墨西哥關懷團隊王思宏、蔡慈璽、蘇美娟、楊凱丞,不僅向上人分享「希望教室」,也帶回來自希望教室學生的禮物——中英文的感恩卡。

這一封感恩卡雖以英文書寫,但是卡片的上方寫上大大的中文「非常感謝」,下方則寫上中文的「慈濟」。楊凱丞感動地說:「希望教室的學生其實不會中文,但是為了表達他們對上人、慈濟的感恩,他們上網查中文,一筆一畫依樣寫下來的。」

感恩卡寫著:

非常感謝您,我們最喜歡『慈濟基金會』。

我們所喜歡的是,您們是非常好的人,因為非常支持我們,而且老師很好。

儘管我們學習一些東西需要很努力,可是老師理解我們。

「但願眾生得離苦,廣庇天下盡歡顏。」這是上人的悲願,也是慈濟人生生世世的方向。點亮一盞燈,讓處在黑暗中的人,循著光走出黑暗、走出苦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