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之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寧可誤救,不能失救。」在會客室裡,上人重宣此義。席間,志業體主管分享,因確認就醫優免身分,而造成醫病之間認知上的落差。
「寧可誤救,也不能失救。」是上人在一九八六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時,面對未完成繳費程序便自行離院的病患,如何運用慈悲與智慧,解決問題的關鍵指引。
當年醫院啟用時,政府尚未建立健康保險制度;而有些民眾甚至認為,慈濟醫院是由眾人捐款建立的慈善醫院,所以在看完診或住院治療後,未完成完診或出院手續,就「不告而別」。
「某某病患自行出院了!」這是當年在病房區,經常會收到來自病房護理站的通報。護士一清早查房時發現,病床空無一物,而病人早已不知去向。
為此,護理站的醫護人員,只能用AAD(Against Advise Discharge)自動離院,來撰寫結案病歷。而個案經由醫院醫事單位聯繫無門後,也列為無法追繳醫療費用的呆帳;這在當時,已深深影響慈濟醫院的營運。
當年,花蓮的街坊,甚至「以訛傳訛」——「到慈濟醫院看病,不用錢!」就連救護車也經常將孤老、路倒、街友......病患,送到慈濟醫院。
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提昇東部醫療水平。(攝影/陳冠霖)
上人創辦醫院的宗旨,是為了解決窮人看不起病而延誤救醫的悲劇;因而在創院之初,即立下不收保證金的制度,並針對貧窮病患補助其醫藥費用。
一日上午,上人至慈濟醫院社服室,期許同仁要了解病患無法繳費的原因,並慈示:「針對貧困患者要多予以補助,也要細心訪視醫藥呆帳的個案。」
當時針對這個問題,慈濟醫院相關同仁,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尋求解決方法,加強追蹤及勸導自動出院者,完成出院與繳費手續。
即使面對家境並無困難,卻故意不繳醫藥費的民眾,也可分期付款繳納,但經常出現繳了一期後,卻再也未現蹤影的情況。曾經,醫院也討論提出透過法律途徑追繳費用,但上人慈示:「這是人心問題,法律無法解決人心的問題。」
「我是宗教家,不是企業家;蓋醫院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救人』。世間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這是上人「尊重生命」的宗教觀。
慈濟醫院的院訓,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儘管這個問題難解,但也不能違背這四個字的精神。
「寧可誤救,不能失救。」是當年上人教導同仁及弟子,如何信守四無量心,莫忘初衷,以無分別心「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來面對不告而別病患的「願」與「行」的智慧。
會客室裡,再次聽聞這八個字,喚起早期的親證記憶,歷史依舊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