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采潔
攝影/林家如
全臺慈濟人醫會,利用假日前往偏鄉,定期為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舉辦義診與往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見苦啟發盤點生命價值
因疫情關係延宕兩年多,全台慈濟人醫會於2022年11月20日,再次前往養護中心進行義診。牙醫助理、志工們抵達後,人人忙進忙出的準備器材。
耳鼻喉科醫師鄭吉敦,是臺北慈院張恒嘉副院長的大學同學,來自慈濟家族的他,於今年完成受證。2021年,鄭吉敦醫師與太太隨著人醫會到新北市三芝區義診,看見志工們穿著制服,整齊樸素不失典雅,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卻隱隱透露出莊嚴和威儀。
鄭吉敦說:「他們分工精細、效率、精準又確實;空氣中總是彌漫著助人的歡喜氛圍,讓我真正感受到團體的那分美善。」培訓這一年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往診,是住在三芝區一棟鋼筋裸露、斑駁破落海砂屋的阿嬤;當時,鄭吉敦很訝異,在大臺北地區竟有如此陰暗的角落,相較於住在舒適圈的自己,不禁觸動了他對自我生命價值的盤點。
鄭吉敦走出熟悉的醫院與舒適的生活圈,前往窮鄉僻壤關照社會底層,讓他時時感恩;透過參加往診,洗滌都市的城囂,感受淨化心靈的喜悅。經由培訓課程了解,上人帶領弟子走過艱辛克難的歲月,了解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同時也學習「行住坐臥」四威儀。他深深感受,團體的美,正是來自每個人的威儀展現。
十月份花蓮尋根之旅,是培訓一年來的驗收,更堅定鄭吉敦身為一個慈濟人的責任和使命。
◎人醫之愛起漣漪
此次義診,集合了北、中、南、東的人醫會,除了牙科還有外科醫師來清潔傷口。圖為謝金龍醫師(本厚,右)幫住民看診。
北區人醫會臺東牙科義診已第七年,11月19、20日,共有一百六十八位人醫會志工參與,共服務了兩百六十位鄉親。
此次義診,集合了北、中、南、東的人醫會,除了牙科還有外科醫師來清潔傷口;耳鼻喉科幫助住民們清潔耳道及診治聽力問題。牙科團隊希望做一個很好的平臺,邀約更多醫生或志工加入義診行列;因為這些弱勢機構,希望我們能去幫助他們,更希望的是能將愛的漣漪擴散出去。
擔任北區人醫會牙科窗口的劉益志醫師表示,「這次疫情真的是一大挑戰,我們一直在考慮到底要不要去,因為心裡很掙扎,但是想到那些院民,我們就排除萬難前往義診。」人醫會行政志工黃美玲,因為參加臺東義診,才知道在這偏遠的角落裡還有這麼弱勢的單位;是苦的示現,讓她覺得做這些事是很有意義的。
牙科目前有老、中、青三代互相陪伴與傳承;新的一代願意來學習承擔,是很好的現象,黃美玲說:「希望我們的愛和力量能一直延續;人醫家人不分你我,共同努力利益眾生。」
志工們利用住民等待期間,穿著蔬食裝宣導素食。
北區的青年醫療志工,是在宗教處的專案形式下成立的,於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與北區人醫會結緣。徐強表示,跟隨著人醫會志工們參與了新北市的偏鄉義診、往診,發現第一線需要更多的青年一起來投入、接棒。所以自去年(2021)開始,安排了第一場牙科助理的課程,希望有更多的夥伴們一起來參與和學習。
徐強說:「上人告訴我們,用心就是專業;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一起投入,包含社工師、會計師、工程師,雖然是門外漢,但是他們將所學知識化為行動來付出。非常感恩人醫會的師姑、師伯們,給予臺東義診的機會,我願意跟隨上人的腳步,一起擔天下的米籮。」
上人慈示:「這種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救生命的精神的確很讓人佩服。人,總是會有病痛;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所以,當他在病痛時,孤老無依,真的是求醫無門。有人醫菩薩、大醫王,願意走入偏鄉,而且到高山去。每一次,看到大愛新聞播報義診,我都打從內心合掌說感恩,對著螢幕 說感恩,我人無法跟去,可是現在的科技,帶我跟著各位人醫菩薩一起走入了,感受很深。
看到偏鄉孤老無依者,心不知覺地湧上悲憫心。看到醫王、菩薩們親近他,以及志工、菩薩在旁膚慰,總是很溫馨,真的很感恩。我無法走到、做不到的,醫王、人醫菩薩,幫助我去擁抱著他、膚慰他,解除他們身心的苦,真是很感恩。」
(2022/12/11 新店靜思堂 北區人醫會溫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