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夠,才會頭痛

0觀看次
A- A+

撰文/沈玉蓮

北區資深委員組長聯誼會,邀集早期北區第一至三十組組長、副組長等,聚新店靜思堂敘舊話當年。右起:陳美麗(慈忠)、吳碧桃(靜姝)、陳秀鳳、羅寶琴(慈茹)、吳麗雪(慈敏)、林江秀霞(靜儷)(2018/07/02攝影/林家如)

「很慚愧,現在沒能力為上人擔重擔了!」現年(2022年)八十二歲的吳麗雪,在1980年時,聽聞花蓮有位師父在做慈濟,在繳交三個月的功德款後,到了花蓮的靜思精舍。

她到精舍時,看到常住師父們在做嬰兒尿布、蠟燭,上人也整天跟著他們一起做,讓她很感動。當時,她就想帶更多人去認識慈濟,但因不懂佛法,也不會講,不知如何帶人。

她只能跟好朋友們說:「花蓮的風景很漂亮,我們去花蓮玩。」就這樣「騙」了三位朋友一起到精舍。結果出乎她預料的,上人當時不在精舍。她們等了很久,直到接近中午時,上人才回來。她一時心急,脫口而出:「師父,您怎麼趴趴走呢?讓我們等了一個早上。」

上人回她:「妳以為我喜歡趴趴走嗎?我是去找蓋醫院的土地。」吳麗雪聽了,滿臉疑惑地問:「我們沒地也沒錢,為什麼要蓋醫院?我們慈善不是做得很好嗎?」上人很有耐心地跟她們解釋,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時代)播的種子,現在已經成熟了,即使再辛苦、再不簡單,我們一樣要去完成。

醫院,真的完成了,而且在花東地區承擔起重要的醫療任務。11月18日,吳麗雪在與上人溫馨座談時提到,「看看現在,真的覺得很有成就感。」

慈濟護專懿德母姊會與護專學生回靜思精舍尋根合影,圖中為楊思標校長(綠衣)與太太陳寶玉女士(紅衣)、吳麗雪(慈敏,左3)(1989/10/25攝影/黃錦益)

經過第一次帶三個人去花蓮,後來一再邀約,第三次就有二十八個人與她同行。後來上人鼓勵她出來當委員,但她說:「我不懂慈濟,怎麼做委員?」上人回答:「妳有信心,就不用擔心。」在上人的勸進下,她成了慈濟委員。

有一次,她隨師去屏東,準備參加隔天的委員聯誼會。在跟上人聊天時,她報告了一個在(臺北)三芝的個案。第二天,上人希望她上臺分享這個個案,這件事讓她很困擾。「我跟師父講話是『一碗公』,拿起麥克風剩『一湯匙』。」她告訴上人:「您要我分享,讓我的頭很痛。」上人聽了回她:「做不夠,才會頭痛。」

她回家以後一直想,「我都這樣做了還不夠,到底怎麼做才夠?」當時捐款收據都是手工開立,很多人捐病床也都用分期付款的。因此她心想:「既然師父說我做不夠,我就去幫忙整理帳單。」

記得那次的聯誼會,上人走過她面前,看了她一眼,話也沒說就走開了。當時她包包裡剛好有一張支票,本沒想到要捐,因為她已捐了病房,也捐了榮董(一佰萬元),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但不知為什麼,吳麗雪竟然追向上人,把支票交給他。上人接過支票告訴她,「妳認為醫院蓋好了就沒事了?其實這才完成十分之一而已。」

現在回想起來,慈濟一步一腳印走向全球,當時真的只是十分之一。吳麗雪說:「願不斷,緣不盡,願生生世世永續師徒之緣。」

資深委員介紹竹筒歲月,讓會眾了解早期慈濟功德會的克難精神。(右起吳麗雪、詹賴素足,2006/12/31攝影/賴祥明)

上人看到資深弟子精神奕奕地同聚一堂,期勉大家把五十歲存入「壽量寶藏」再出發,「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去付出,付出就是收入;不付出,帳就消掉了。」

上人也提到,早期透過卡帶,很多人都可以把《地藏經》請回去聆聽,將法分享出去,度更多人進慈濟,就能學習地藏菩薩的願力,守住地獄之門。「如果沒有慈濟人,慈濟無法從臺灣到國外,像俄烏戰爭,在華沙去幫助難民。」上人希望弟子們要像螢火蟲閃閃發亮,照亮黑暗的角落,並且要以善傳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