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為醫師解惑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我記得很多年前,就將五十歲寄在『壽量寶藏』銀行,上人應該有入帳才對,所以算一算,應該今年是十八歲而已。」今年(2022年)六十八歲的張東祥,本身是骨科醫師。他在11月15日與上人溫馨座談時提到,上星期還從下午兩點鐘,開刀到凌晨三點半,因此他信誓旦旦地說,相信自己是十八歲,還可以在慈濟裡多奉獻一些。

 骨科醫師張東祥是慈濟中區人醫會成員,同時也是受證慈濟志工。(攝影:游國霖)

張東祥是慈濟中區人醫會成員,也是受證慈濟志工。2002年12月開始,在苗栗頭份執業的他,便隨著中區人醫會,在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日,進到苗栗南庄山區義診,至今已將屆二十年。他說:「南庄山區,普遍落後,我們因為慈善訪貧,而進入了南庄義診。」

人醫會的南庄義診行動,以東河國小為據點,再從東河國小分出東河線、獅山線、向天湖線,以及蓬萊線,最近又多成立了一條關懷線。張東祥說,東河線的東河村,大部分是原住民,雖然設有衛生室,但並沒有固定的醫師跟護士駐診,假如居民有醫療需求,實在很不方便就醫,「慈濟進入以後,我們可以嘉惠那邊的向天湖部落,包括賽夏族、泰雅族等。」

張東祥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參加過不少義診,當他看到慈濟的義診時,覺得很浪費人力,因為動員太多人了!「假如動員一百個人,但是服務的對象只有五十個人,等於是二比一,這太不符經濟效益了。」

「進入慈濟受證以後,我慢慢有很多的感觸,這是行動的道場。」張東祥提到,他每次到南庄義診,就好像洗滌了自己心靈的污垢一樣。當然,再回到「紅塵」,難免又受到很多俗事紛擾,然而一個月後還會再回來,又會再洗滌一次,「所以對所有的醫生、護理人員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心靈洗滌點。」

 人醫會陳成金醫師(右)在「賽夏阿嬤」(左)生前,幾乎每個月都會去看她,兩人總如親人般地互動。(攝影:羅鳳琴)

二十年的南庄義診行,一定會有印象深刻的案例,張東祥就以他們陪伴「百歲公主」阿嬤為例,跟上人分享。上人顯然對這個賽夏公主也頗為熟悉,馬上問張東祥,「現在還在嗎?」「不在了。」張東祥回答上人,並接著說,1910年出生的賽夏阿嬤,跟人醫會的陳成金醫師,有一段很好的因緣。在她生前,陳醫師幾乎每個月都會到南庄去看她,甚至還會幫她慶生。

2015年8月是阿嬤106歲生日,陳醫師還特地帶了蛋糕為她慶生。張醫師說,有一次,在她生日的時候,主動跟陳醫師說:「我可以認你當兒子嗎?」結果當場就認陳醫師當乾兒子,這也在當地傳成一段佳話。「雖然有的人因為自然法則往生了,但是慈濟的愛,一直在他們的家族裡面,綿延下去。」

後來,張東祥醫師向上人陳述心中的一個疑團,請求上人為他指點迷津。

人醫會中有一位醫師,太太是護理師,夫妻二人都相當投入人醫會的活動。這位醫師除了參加醫學會以外,幾乎沒有缺席過一次南庄義診,夫妻倆每個月都相伴而來,「對於所有義診的感恩戶,真的是做到身口意的投入。」

中區人醫會每月一次到南庄義診,醫護人員及護理師為鄉親守護健康、守護愛。(圖中坐者:張東祥醫師;右立者:紀邦杰醫師/攝影:盤美鳳)

張東祥接著說,這位醫師在看病人的時候,是低下身軀,慢慢地詢問;詢問完以後,再慢慢地跟對方說明病情,也會細心叮嚀,做一些衛教。他說:「這些都很難在這個市儈的社會裡看到,這樣淳樸醫師的身影,才是真正醫師的行誼。」

他和紀邦杰醫師(中區人醫會召集人)一直想接引這位醫師,希望他能進到慈濟的團隊裡面,受到更多法髓的薰染,來提升他的慧命。甚至不惜「動之以情」,請他太太說服他;或開玩笑似地威嚇他,「如果不參加培訓,就不給你來參加義診。」但他還是不為所動,每個月照常來參加義診。

「我心裡難免有疑惑,你對慈濟的義診那麼的投入,為什麼不加入慈濟的行列?」張東祥如此說。上人聽了問:「有沒有宗教的......」

「沒有。而且他師姊(太太)是慈濟志工,已經受證了。」張東祥回應上人的問題,並且提及一個佛典的故事: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度了二位弟子出家。他們依著尊者的教導精進修習,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依然無法證悟。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問目犍連尊者:「您那兩位新度的弟子有所證悟了嗎?」目犍連尊者回答:「他們雖然很精進,但還沒證悟。」

舍利弗尊者又問:「您教導他們修什麼法門呢?」目犍連尊者回答:「一個教不淨觀,一個教數息觀。」舍利弗尊者再問:「他們兩位出家前,是從事什麼行業?」目犍連尊者回答:「一個是打鐵匠,我教導他修不淨觀;一個是洗衣者,他專修數息觀。」

舍利弗尊者聽了以後,說:「您應該教鐵匠修數息觀,因為打鐵拉風箱的時候,風箱每一次所排出的氣,都是長短固定的節奏,如同呼吸;而洗衣者平時都在清洗髒衣服,修不淨觀較易成就。」(註)

中區慈濟人醫會前往苗栗南庄義診,張東祥醫師(右)詳細地為鄉親看診,並教導如何復健做運動。(攝影:蔡熾輝)

「所以不是法不對,是用得不適當。把兩個人所修的不淨觀、數息觀對調過來,兩個人都皆大歡喜。」張東祥從這段佛典故事中醒悟過來,也提出他的疑惑,「我們這麼用心來接引他,但是二十年過去了,我們是不是做錯了?我們的方法是不是不對了?」於是請示上人,「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再做什麼樣的改變才對?」

上人問:「你有沒有認為有哪裡錯?」

張東祥回:「我們跟他之間的交談理念,都沒有任何的隔閡。」

「就對呀,是因緣未到。」上人接著說:「我們要有因緣觀,不管怎麼樣,一定時間要到來。」因此,雖然人醫團隊跟這位醫師接觸這麼久了,還是要等候時機,「這個中間,一定要有事情來接引你們,結合起來。」上人又提醒:「我們就用真誠對待他,『感恩哪!』因為他投入我們的團隊,所以時時感恩,等待因緣,反正他都有在投入了。」

上人轉頭對一旁的紀醫師說,下次去義診的時候,帶著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送給這位醫師。

紀醫師說:「上人的紅包,每年我們都親自給他。」

上人再交代:「你親自給他,你要跟他說,是師父託你們帶去。」

「我們會把上人的意思帶到,我們會更柔軟。」

「如果不是你們陪伴他,他不會一直參加,所以實質上他已經進來了,你們要用心接引。」師徒一來一往溫馨對話之後,上人接著勉勵他們,「師父很感動,要再接再厲,不要放棄。」

(2022.11.15 臺中靜思堂人醫會溫馨座談)

 


註:本段文字參考【中台世界】佛典故事——舍利弗尊者知器施教(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601-800/story709.htm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