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美宏
北區梅亭街角的紀外科,做太陽餅和五穀麵包。除了看診、勸素、街友濟貧和菩薩大招生外,也是中區慈濟志工的孕育所,社區愛心的滙聚點。(圖片來源:簡報截圖;徐喜美藥師繪製)
台中有兩間有名的名產,特色是在診所做糕餅和麵包。一間是眼科(宮元眼科)賣鳳梨酥,現在是時下各地年輕人最愛來打卡購物的景點;另一家是經營五十多年的老診所(紀外科),做太陽餅和五穀麵包。除了是街頭巷尾的好厝邊,有看診、勸素、街友濟貧和菩薩大招生外,更是街友的安穩處,也是中區慈濟志工的搖籃,社區愛心的滙聚點。
看照片 說故事
不掛號、不看診的「宮原眼科」,賣糕點、巧克力和冰淇淋,以及做善事。
1930年日本眼科博士宮原武熊,在榮町(今台中火車站綠川)開設「宮原眼科」醫院。1945年日本戰敗,隔年改為「台中市衛生院」(現今台中市衛生局)。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該址成為廢墟。
隨著時代物換星移,老舊沒落的衛生院,2012年由「日出」糕餅團隊邀請專業人士重建整修,搖身一變,華麗登場。
店裡中央有一座古井,精心打造成圓型玻璃募款箱,讓客人投幣匯聚愛心,支助基督教芥菜種會全台貧窮兒童助養計劃。
精心打造的圓型玻璃募款箱,讓客人投幣匯聚愛心,資助基督教芥菜種會全台貧童助養計畫。(攝影/紀宇頻)
場景轉到北區梅亭街的街角,橫、豎招牌掛著斗大的「紀外科」。一樓是紀邦杰醫師看診;二樓是開刀房;三樓則是「烘焙坊」。
江月霞師姊看著照片話當年。1997年,上人希望慈濟人就近照顧自己的社區,並且在社區培養慈濟志工,當時社區的慈誠委員人數才五十人,殯儀館就在所屬的社區,常常要結緣助念,需要更多社區志工來幫忙,於是紀外科三樓就成為接引志工的聯誼據點。
聯誼時,需要準備點心,有天突發奇想自己動手做鳳梨酥,但是沒有大烤箱,於是大家把家裡的烤箱都搬到紀醫師家,因為供電量太大,常跳電,就換到開麵包店的張國興師兄家,也接引了原本不認同慈濟的張媽媽加入製作糕餅的行列。
後來紀醫師的媽媽紀張寶覺得還是回到「紀外科」比較方便。紀媽媽發心,買了一個專業用的大烤箱,因此社區志工就愈來愈多了。
九二一的前一晚,接近中秋節跟九九重陽,社區要舉辦銀髮族的包水餃比賽,考量到當天不可能一次包那麼多,江月霞事先準備了三千顆水餃,還準備伴手禮,又做了鳳梨酥。
「結果午夜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雖然隔天活動沒辦成,但是這些水餃及鳳梨酥發揮了很大的功能。」提起當年,江月霞記憶猶存,「因為當時沒水沒電。」
聽到這裡,上人說:「歷史那麼久了,現在才說,所以大家趕快拿歷史出來講。」
烘焙坊傳心法
童寶釵師姊1999年那年回花蓮尋根,回來的第二天就碰到九二一大地震。九二一地震以後,因為援建希望工程需要許多的經費,看到大家都紛紛舉辦募心募款的義賣活動。社區也啟動烘焙坊的麵包、鳳梨酥義賣。
當時由張國興師兄、王天佑師兄、游景用師兄帶領烘焙坊,現在則由賴淼師兄負責。
賴淼師兄原本是經營牛肉麵生意,經由紀邦杰的二姐,紀淑媛師姊的接引及勸導,由葷轉素,改賣素食。因為他有烘焙的專業技術,也邀請他加入烘焙坊團隊。
「上人,我們烘焙坊都做單一產品比較多,像母親節我們就做蛋糕,中秋節做月餅,過年就做太陽餅當伴手禮。」童寶釵向上人分享烘焙坊的產品。「平常時,我們做養生又健康的五穀堅果麵包。」
童寶釵(左)從為九二一地震的援建希望工程募心募款義賣活動,在烘焙坊付出已經二十年。(攝影/劉立仁)
童寶釵當場宣傳起來,「我們的東西都是貨真價實、料好實在,大家呷、大家ㄜ勒!」(吃了,人人都稱讚)
除了提供場地,烘焙坊的水、電費用都由紀外科吸收。烘焙坊所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拿來結緣的。例如人醫會、人安基金會義診、骨隨捐贈、關懷脊椎損傷協會,還有各項聯誼活動等等。
童寶釵奉上紀外科烘焙坊產品給上人。上人拿起麵包,童寶釵說:「這是我們的五穀堅果麵包,裡面有十幾種堅果喔。紀師姊說,我們也要學精舍師父,把最好的給別人吃,所以吃到的人都稱讚。」
上人又拿起另一個問:「這是什麼?」
童寶釵答:「這是太陽餅。」
上人:「這你們也會做喔。」
童寶釵肯定地說:「會喔,太陽餅過年時會做,大家都很稱讚。」
上人頻頻說:「有?、有?。」(很棒的意思)
童寶釵又說:「還有一口酥,就是梅子酥,那是我們的招牌。花蓮有活動時,我們也常做點心回去。所以我們常說,我們的東西,台中很出名,花蓮也有名聲。」她說得笑開懷,也感染現場的所有人。
留一手
每次做麵包時,紀淑媛(中)總是交代要「留一手」,作為法親關懷用。(攝影/劉立仁)
童寶釵說烘焙坊除了做麵包、點心,更是一個接引菩薩的道場。
有讀書會共修、法器研習、人文講座、手語教學等等。紀淑媛師姊也帶動志工參與各項慈濟活動,從中了解慈濟的脈動跟上人的法。到現在共孕育出六十幾位慈誠委員,其中有五十幾位已經回歸社區。
「上人,我們合和互協,大家都做得很歡喜。」童寶釵開心地繼續說:「每次做麵包時,紀師姊都會交代『要留一手』。」所謂的「留一手」,其實就是要多做一、兩百塊麵包,留下來做法親關懷用。
為了關懷社區裡年長不方便出門的志工,紀淑媛總是趁做麵包時,要求多做一些,帶著剛出爐的新鮮麵包,到他們家裡坐坐、話家常,他們都好高興、好感恩。
上人表示肯定地說:「法親間互相互動,感恩你們。你們怎麼有這麼好的功夫?你們要回去花蓮傳功夫、去開課。」
紀外科烘焙坊是一座化城,透過做麵包間接接引許多人加入志工及茹素行列。
紀外科烘焙坊化身一座化城,透過做麵包接引許多人加入志工及茹素行列。(攝影/劉立仁)
上人表示,「聽到這些故事,很真實,而且很特殊。那間三角窗的厝,可以發揮那麼大的功能,烘焙坊竟然能讓大家都做到那麼歡喜,大家發心立願,宏願就是很大的願。」
「人人法喜充滿,從不會學到會,做麵包的方法,這個法,用到接引人,就菩薩接引,接引來,給他們傳功夫,這真正是方法。」
「而且做麵包也是應時機,現代人早餐都吃麵包,讓他們自己會做,不是節儉錢,而是很有親切感,全家會更和睦。」
「總而言之,出錢、造福,還要傳功夫,增長智慧,而且大家這麼歡喜,這就是法喜充滿,人間的菩薩道就是人與人之間,將他帶出來,這就是師父年年在發的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這就是最淨化人心,讓人人歡喜,人人出力做這樣的好事,這叫做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