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老菩薩的溫馨接送情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玲悧

「我稱呼你們是老菩薩,是『老資格』的菩薩。」2022年11月9日,在環保溫馨座談中,上人對眼前一群白髪蒼蒼的環保志工溫暖地開示:「時間在分秒中流逝,生命是多過一天就少一天;但是為大地付出良能,是多做一天,就多一天的慧命。」

環保志工劉碧鸞阿嬤(前排中),今年迎來百歲生日;2010年進入慈濟後,長安環保站成為她每天最想去的地方。(攝影:黃筱哲)

1923年出生的劉碧鸞阿嬤,今年迎來百歲生日,雖然重聽,但是面對上人,阿嬤精神奕奕、滿臉笑容;不必多說什麼,她的笑容總能感染在場的人跟著她一起開懷大笑。

2010年進入慈濟後,環保站成了她每天最想去的地方;芭樂塑膠袋分類、剪寶特瓶口瓶蓋環,對她來說駕輕就熟。她開心地和上人分享:「做環保做得很快樂,不用花錢請看護,一個月可以賺三萬元喔!」

慈濟推動環保志業已三十年,環保志工堅持不輟,年齡也隨之年年增長;做環保是最好的長照,社區慈濟法親開始關照這些老菩薩的交通往返安全問題。劉碧鸞阿嬤是長安環保站的寶,從這一、兩年開始,太平區社區組隊開始溫馨接送。

會眾黃惠君女士提供土地,成立春社環保站;余金山師兄(中左)致贈結緣品給環保志工。(2012/09/02 攝影:林玲悧)

這樣的溫馨接送,也實行在南屯區春社環保站。2012年3月底,大業路環保站收起,新的環保站落腳在大肚山半山腰,離志工所住的社區有點遠,但距離抵擋不了阿嬤們做環保的決心,一行人將近十來位,轉兩路公車才能到環保站。

因行程固定,連司機都認識這一群可愛的環保阿嬤,他認同高齡阿嬤的環保義行,時常自告奮勇要多載阿嬤們一程,讓她們天熱時可以少走一段路。這群環保志工的年齡七十算年輕,八、九十歲還很勇健,但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公車起落顛簸,跌倒是最大的隱憂;漸漸地,最高齡者被兒孫們禁足,或有自己跌倒再也做不動環保的。搭公車來做環保的阿嬤們每少一個,便讓人感到「要珍惜時光,更要珍惜環保老菩薩。」

2019年,郭春良師兄在組隊會議中呼籲,要珍惜環保老菩薩,幫忙解決她們的交通問題,立即獲得正面迴響。就這樣,陳春梅、黃秀英二位老菩蕯在後輩慈濟人的悉心呵護下,安心做環保。

黃秀英肺功能不佳,被醫生勸阻做環保,但她自己的體會是身體越做越健康。(攝影:林玲悧)

黃秀英是客家人,成長於苗栗南庄,父母為她招贅的對象,卻是一個不太能一起承擔家庭問題的對象;為了養活父母和四個孩子,她什麼活都能做,甚至連礦工這種高勞力付出的工作也甘之如飴。最後,她開小吃店為業,每天熱炒快煮,與油煙為伍,做了三十幾年,雖然把孩子們都拉拔長大了,卻也為自己留下肺腺阻塞的病根。

陳春梅則是五十年代,女人含辛茹苦養家的另一個故事。她從少女時代便習得一手裁縫好手藝,足以孝養父母,帶大幼弟,是娘家的經濟支柱。父母深盼她嫁個好婆家,媒人來說親,的確是很好的家世,開心地嫁過去,先生雖沒外緣,卻是與她難以相處。

再次拿出好手藝,成為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過的卻是戰戰兢兢的日子。每天太陽快下山,便無來由地害怕起來,丈夫脾氣問題讓她很有壓力。

「大家都勸我,有一技之長在身,為什麼不離開?但是,我再怎麼委屈,我絕不放下孩子。」這是陳春梅為母則強的勇氣,同樣也是黃秀英面對自己人生課題時的志氣,她們一手撐起家庭,直到孩子長大。

陳春梅用心於環保志業,把環保站的順暢運作當做自己的責任。(攝影:林玲悧)

「你可以來參加福田志工嗎?」1999年,陳春梅的兒子張廷旭帶她參加慈濟列車,從花蓮回來的路途上,劉游美師姊開口邀約。「我可以嗎?」一輩子守著家庭,被人生壓榨、剝奪,陳春梅第一次窺見慈濟世界的美好,一個自己立定志向去付出的地方。承諾了,便全力以赴,迄今二十三年,她一周做兩次福田志工、兩次環保志工,從不請假。

六十九歲時,黃秀英放下小吃店,跟著女兒搬到臺中,女兒問她:「接下來妳要做什麼?」她住的社區有慈濟委員,她和女兒說:「我要穿那一身制服。」女兒所僱用的員工裡有慈濟志工,她便順利地和慈濟搭上線,一路從香積、福田、環保開始做起,並於2012年受證,如願穿上這一身制服。

黃秀英、陳春梅同年紀,人生上半場為家庭辛苦付出,換來孝順兒孫滿堂;人生下半場,今年八十六歲的她們選擇為地球付出,勤耕環保福田。很幸福地,做環保有年輕志工接送,環保站不只有資源回收分類的功能,更是最好的長照單位,讓她們結伴共度人生黃金歲月。

陳春梅(左)、黃秀英(右)二人相同年齡,是做環保的好夥伴。(攝影:林玲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