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豆腐」中的大道理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攝影/魏玉縣 陳麗雪

「把『老豆腐』切成4公分長、2.5公分寬,以及厚約0.9公分,再抹上鹽巴,用小火,慢慢煎,等到兩面煎得金黃酥脆,像鹹餅一樣,就是精舍的『鹹豆腐』。」2022年9月22日下午,靜思精舍德宣師父在精舍大寮(廚房),一邊說明,一邊指導前來學習的志工卓玉春和林美妏。

把「老豆腐」切成一定的大小、厚薄,再抹上鹽巴,用小火慢慢煎到像鹹餅一樣金黃酥脆,就是精舍的「鹹豆腐」。(攝影/魏玉縣)

德宣師父在精舍大寮(廚房),一邊說明,一邊指導志工完成鹹豆腐的製作。(攝影/魏玉縣)

卓玉春和林美妏是中區的慈濟志工。她們來到精舍,其實是身負重任,因為她們要學會如何製作、油煎鹹豆腐,才能讓隔天(9/23)回到花蓮尋根的培訓委員慈誠,可以在「藥石」(晚餐)時,吃得到鹹豆腐。

一般人應該都聽過「嫩豆腐」,但,什麼是「老豆腐」?原來「老豆腐」用的凝固劑是鹵水(主要是氯化鈣或氯化鎂),而「嫩豆腐」用的是石膏(主要是硫酸鈣)。

「嫩豆腐的水分太多,煎了容易破,老豆腐才可以切成這麼小。」德宣師父繼續說,一板大概可以切成四百塊,再撒上鹽巴,至少靜置三個鐘頭以上,「最主要的是,形狀要一樣,鹹度也要一樣。」

上人於1966年成立慈濟克難功德會,草創時期日子過得非常清苦。有時花五毛錢可以買到四塊豆腐,每塊豆腐都切成薄薄的一片,再用鹽巴醃漬。一小片鹹豆腐可以配二碗白飯,一塊鹹豆腐可以讓師父們吃一個星期。

至於要多「鹹」才稱得上是「鹹豆腐」呢?德宣師父拿起事前煎好的鹹豆腐,給林美妏說:「妳吃吃看!」她一吃,瞪大眼睛,猛吞了一口口水,接著張開嘴巴,「哇,好鹹喔!」

德宣師父話鋒一轉,「現代的人,都不吃那麼鹹了。」所以這次要給學員吃的鹹豆腐,雖然還是很鹹,但已不像早期在精舍所吃的那麼鹹了。所以,在家如何自製「鹹豆腐」呢?德宣師父說,要看個人的感覺,鹽巴可以慢慢加,用平底鍋,加點油,慢慢煎。

歷年來,海內外的培訓委員慈誠回花蓮尋根,一定會有一餐的配菜是鹹豆腐。德宣師父說,這是「體驗餐」,為的是了解早期的精舍生活,是如何地刻苦、克難。

用鹹豆腐當配菜,讓回到精舍尋根的培訓委員慈誠,體驗早期精舍生活的刻苦、克難。(攝影/陳麗雪)

林美妏及卓玉春,站在煎鍋前,兩人四隻手,不停歇地把鹹豆腐煎得滋滋作響。卓玉春說,一塊白白的豆腐,其實內含很豐富的風味,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油煎,又頻繁地翻面,它是無法呈現出酥脆的香味。

「這就跟我們培訓的過程一樣。」她說,培訓的委員慈誠,他們在還沒接觸慈濟以前,對慈濟的了解,也像一張白紙一樣。他們後來在這條修行路上,也勢必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慢慢理解道理,在菩薩道上精進前行。

一塊豆腐,經過油煎及頻繁地翻面,才能呈現出酥脆的香味。如同培訓的委員慈誠,勢必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慢慢理解道理,在菩薩道上精進前行。(攝影/魏玉縣)

原來,吃一塊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鹹豆腐,不僅是承襲靜思家風,其中也蘊含許多大道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