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歲感恩戶做環保 找到人生新方向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穎敏(臺中)

新田環保站如早期三合院,數代同堂一家親,和樂融融,分組不分心。來環保站分類的志工有老中青幼,連慈濟醫院的同仁、家屬也常利用假日來學習分類愛地球。(攝影/張麗雲)

「新田心田,咱的厝咱來顧」,2022年8月30日上午十點,臺中北屯、潭子區的慈濟志工,邀請上人雲端行腳到臺中慈院後方的新田環保教育站。

新田環保站如早期三合院,數代同堂一家親,和樂融融,分組不分心。來環保站分類的志工有老中青幼,連慈濟醫院的同仁、家屬也常利用假日來學習分類愛地球。

✽✽✽

「我才三十六歲!還很年輕!」在玻璃分類區,八十六歲的吳阿嬤一頭短俏髮型,天天搭公車來環保站,將玻璃區整理得整整齊齊。她腰直背挺、身形俐落,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怪不得她都說她只有三十六歲。

環保幹事呂明煌問:「師姊,您明明是八十六歲,怎麼都說三十六歲呢?」
她說:「我五十歲寄(存)在上人那裡啊!」

吳阿嬤藉著做環保回收打開封閉的心門,趁著身體健朗,天天來報到做環保,身心健康,人也看起來更有精神。(擷取自大愛台畫面)

年齡雖長但有智慧,問她,做玻璃瓶分類會累嗎?阿嬤說:「一點也不累,天天來這裡愈做愈健康,愈做愈歡喜。我要祝福上人身體健康,呷百二!」雲端的另一頭,上人不斷地讚歎她,玻璃瓶排得很整齊。

生長在臺中大甲區的吳阿嬤,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家中務農,父母每天忙於農事,手足眾多,生活很清苦;七、八歲便要下田工作,餓了只能吃蕃薯稀飯。婚後與先生的關係一直處於冰點,但回想人生路上的諸多考驗,冥冥中似有股力量,總會幫助她度過難關。

她目前與子孫租屋而居,先生原本身體尚健康,但無常無聲無息地降臨。2015年2月在家坐椅子時,不慎落空跌坐在地,以致大腿骨折送至臺中慈院進行手術。慈濟訪視志工廖錦雲於2015年7月接到這個個案,因此與阿嬤結下這分因緣,至今已關懷七年多。

先生因機能退化,常認不得人,又因長時間臥床而有褥瘡。阿嬤是位傳統堅強的女性,面對沈重的醫療費用眉頭深鎖,為支付租金、醫療費用等,陸續向銀行貸款以支應生活。慈濟除了每個月補助濟助金,也協助吳先生進住臺中慈院護理之家,讓年邁的阿嬤放下心中大石,不為安養費用掛心擔憂。

2015年,在廖錦雲師姊的邀約下,吳阿嬤開始到慈濟環保站做環保;雖然不識字,但在每天早上禮拜《法華經》後,便步行到東山路搭乘公車到環保站,然後開始一天的環保回收與分類,只要有慈濟活動她都樂於參加配合。

志工用心引導與陪伴阿嬤,了解救貧的同時,也一定要「救心」,搭起心橋,才能進一步幫助苦難人改善苦境;因此邀請阿嬤參加浴佛,持續給予她心靈上的支持。但阿嬤每次談到先生都傷心欲絶,「以前先生脾氣暴躁,自己還說以後年老了,如果生病要慢慢拖;現在果真躺在病床上形同植物人。」

志工膚慰著阿嬤說:「上人要大家發好願,像阿公現在這樣,不但自己受苦,也連累家人......」

去年(2021)先生嚥下最後一口氣,吳阿嬤趁著身體健朗,將環保站當作自己的家,這裡的法親就是她的親人,天天來報到做環保,身心健康,人也看起來更有精神。

來到慈濟環保站,慈濟人無私而綿長的大愛,陪伴她度過艱困的日子,讓她學會放下,阿嬤說:「想到上天留給我們一條生路,所以我決定來做環保!」她因此隨著慈濟人的腳步,投入環保站,也走向她人生的新方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