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德暘師父的感恩手札】稻草人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暘

 

靜思精舍常住早期的21種手工,靜思精舍常住師父與師姊,於精舍大殿前空地曬薏仁等豆子,以製作薏豆粉(豆元粉)。(攝影:黃錦益)

精舍自製薏豆、薏仁粉。早期產量不多的時候,是利用大自然的日光完成曝曬的工作,所以必須選擇天氣好的日子。常住大眾在用過早齋後,不約而同地到厨房邊協助清洗豆子;趁著陽光灑滿大地之前,將洗乾淨的紅豆、綠豆、黃豆、黑豆還有薏仁,鋪在加了框的三夾板上,每一塊都是六乘三尺的長方形木板;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大殿前的空地上。紅、黄、綠、黑、白,輝映於晴朗的天空下,接受溫暖陽光的烘曬。

早晨和黃昏是鳥兒集眾的時刻,很多不知名的小鳥,屋簷、草地之間上上下下跳躍不停,或者是穿梭於茄苳樹、五葉松和西洋杉來回嬉戲、遊樂;靠近大殿旁靜思草原上的小鳥,更是聞香而來啄食地上的豆子,形成一幅非常祥和安寧的情境。

一個晴朗的夏日午後,有人模仿農夫製造稻草人的動機,也做了一個用紙糊成的假人,放在曬豆場的中間,迎風左右搖擺,眾人看了頗覺有趣;此時正要出門往慈濟醫院關懷病患的上人看見了,就問著:「發生了什麼事?」有人回答:「小鳥會啄食豆子,所以做個假人揮趕鳥兒。」上人瞭解事情的真相後,慈祥地笑著說:「小鳥食量有多大?又能吃多少的豆子?」 眾人聞言,立刻將假人拆除了。

上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身示教,隨時隨地給予我們學習的機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