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釋德澡
上人勉勵常住二眾:「要好好把握時間,共同早、晚課。經文要念,經入心來,這條路就會通達;經若不念,就沒有道可走。」(翻攝自大愛台畫面)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上人於二○二一年十一月二日出門行腳前,於「志工早會」叮嚀大家要守志奉道,殷勤精進,慎勿放逸:「大家要好好把握時間,共同早、晚課。經文要念,經入心來,這條路就會通達;經若不念,就沒有道可走。」
上人的殷殷愷示,讓筆者遙想這十多年來學習梵唄、法器的點滴。
凌晨三點五十分,大地尚未甦醒,中央山脈仍在沈睡,「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香燈師父敲著一聲聲的早板聲,劃破了大地的寧靜。
隨著板聲的節奏,耳根也跟著律動而專注,一陣六次,三陣不同的節奏,也在每天的板聲中日漸熟悉而記憶而入心。在叢林中,準時敲板是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延誤了一秒,就誤了大眾幾百秒。此時唯有虔誠懺悔,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
「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香燈師父敲著一聲聲的早板聲,劃破了大地的寧靜。(翻攝自大愛台畫面)
◎學法器是修行人的本分事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上人曾叮嚀:「修行人三刀六槌都要學;精舍二眾弟子都要學法器,清修士也是。」
「梵唄」是一種清淨的音聲,具有讚歎佛德及收攝身口意三業的功用。道場中的梵唄,能讓共修的人接受佛法的滋潤,淨化身心靈。
「三刀」是菜刀、剃頭刀、裁縫刀;「六槌」是指鐘槌、鼓槌、磬槌、木魚槌、板槌、鐵槌。鐘、鼓、魚、磬是佛門的基本法器,莊重威嚴深得大眾的敬仰,所謂「鐘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不可戲動」,可見其慎重恭敬。
學會法器是修行人的本分事。梵唄能度人、令人攝受,讓虛空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離苦得樂。
鐘聲偈、打鼓是初學者的基礎法器。暮鼓晨鐘能喚醒迷茫的眾生,「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鳴鐘一百零八下,象徵破除百八煩惱。所以叩鐘時,若能唱出悲心,諸惡趣悉離苦海,免遭輪迴之苦。
叩鐘時,若能唱出悲心,諸惡趣悉離苦海,免遭輪迴之苦。(翻攝自大愛台畫面)
◎精進不懈的軟實力
我們的大師兄德慈師父曾鼓勵:「學任何東西都一樣,唯有一個『勤』字。勤練、勤練、勤練,是學會法器的不二法門。」
精舍的鐘鼓是懸吊在大殿的天花板上,所以打鼓需要真功夫,慈師父道出讓鼓聲迴盪虛空法界的要領:「要用內力,聲音才會清脆悠揚,有節奏感;三陣打下來,也不覺得吃力。」這就是上人所說的「軟實力」。
「法器就如修行人的象徵。」德念師父的聲音渾厚,很有穿透力,是精舍梵唄的長青樹,他道出學會法器的重要性:「梵唄,是要讓我們唱出佛德,累積我們成佛的資糧。」皈依上人修行已三十多年,念師父對法器仍孜孜不懈:「我每天都仍在學習,不曾間斷。」他說每天都要練習唱誦技巧,訓練從腹腔送音,以保護喉嚨,延長執法器的壽命,「世界上沒有學不會的事,只要有心。」
《敕修清規》中云:「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因而佛寺裡以木刻的魚懸掛之,作為象徵。是修行人為法忘軀,精進不懈的勉勵。」(攝影/游錫璋)
德倍師父對法器的傳承不遺餘力,只要有人需要加強練習,他一定一路陪伴和指導。他對節奏非常敏感,總是一針見血指出學習者的缺點與盲點,一點就通,讓人心服口服:「敲木魚時,咬字要深、要滿、要清楚,手要隨著自己的唱誦聲,讓敲出來的木魚粒粒分明。」筆者也深有所感,木魚若敲得好,全身的細胞都會跟著律動,讓人攝心、清淨、法喜、受用。
而維那指導師父是天生的維那,唱誦聲非常柔和,具有慈悲的力量,他強調:「唱誦能度人,執法器的威儀也能攝受他人。」所以,大家一有偏差的動作,都逃不過他的法眼。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傳承。
指導午供師父的聲音軟實而有力,渾厚悠揚,他說學習午供是維那的基礎,要按部就班用心學,「引磬的指法,要不斷不斷地練習,進階至維那就不覺得難了。」
◎慢心是學習的障礙
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倍師父一定會陪伴練習,突破我們的盲點,讓自我不斷反思,面對錯誤,及時修正自己的缺點。(擷取自大愛台畫面)
今年二月《地藏經》共修,筆者承擔法器──地鐘,當時自己起了慢心,覺得:之前已經有敲過《地藏經》經文,應該不需再加強練習。然而下殿之後,指導師父倍師父告訴我:「你的節奏感不見了。」他很擔心:「四月是慈濟周年慶,你要敲《法華經》經文,到時要怎麼敲呢?我們一起來練習。」
聽了倍師父的一番話,自己也起了極大的警惕,同時也很感恩他,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倍師父一定會陪伴練習,突破我們的盲點,讓自我不斷反思,面對錯誤,及時修正自己的缺點。
當時倍師父陪我練習了二次,第一次我還抓不到感覺,再認真反覆聽師父教學的聲音檔。第二次,師父遠遠地聽到我自行練習的聲音,說:「你的節奏感回來了。」倍師父教學不懈與傳承法脈的精神,這就是資深師父的典範!
思及念師父三十多年來「每天都仍在學習」,反觀自己還是個初學者,卻起了慢心,而成為自己學習與成長的障礙,實在懺悔,也深深引為警惕。
典範就在身邊,是一股精進向前的動力,當好好把握。
◎續佛慧命
「我們要學的東西非常多,一定要把握時間好好學習,今天如果不學,明天就會後悔。」上人曾殷殷叮嚀:「學習貴在專精,要徹底去學,如果不徹底的話,就會十學九不成,所以要起於行,還要有一念精進的心,這樣才會有所成就。」
上人的耳提面命,資深師父的教導、傳承與陪伴,讓後輩的我們了解梵唄對修行人的深遠意義;從不會學到會的過程,也讓大家更了解個己都兼負著承擔與傳承的責任,讓新血一棒接一棒,一代傳一代,使法脈生生不息。
雖然執法器時很有壓力,但能引領大眾以虔誠恭敬心向諸佛菩薩發心立願,至誠懺悔,收攝身口意,這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多麼歡喜的事。
梵唄的力量無遠弗屆,法器的傳承,也象徵佛法命脈的延續。做好每一件本分事,就是延續、弘揚佛教正法。(攝影/德勄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