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嫣親(懿行)
圖片來源:iStock
在一場為社工開設的心理諮商課程中,講師問我:「這麼多種動物,為什麼選烏龜呢?」
我有感而發的說:「選烏龜,是為了勉勵自己。其實多年來,陪伴過無數個案,發現很多助人者會抱持著,對方接受幫助後會變好的心態;若對方沒有進步,助人者就會感到質疑和無力感。對我而言,助人的本質,不是要改變對方,而是陪伴對方探索與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進而找到修復的力量。」
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陷入無法面對和處理的困境,是不會成為個案的。而陪伴個案的過程,就如同和烏龜散步,在過程中需要了解的是烏龜的感受與困難之處。即使我不認同烏龜的想法,即使烏龜的步伐非常緩慢,甚至沒有前進反而退縮,但我會試著去理解及陪伴烏龜走過這段路;即便是個案龜速成長,也期許自己不被大家的期待框架設限,而能保有助人的初衷。
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烏龜助人理念,獲得了在場學員熱烈討論,也成為大家的療癒處方箋。原來大家同樣面臨了職場角色衝突的問題,而角色衝突則來自於不同人的不同期待,也因此讓陪伴過程亂了陣腳;因急於證明自己的陪伴是「有效」的,而大大影響了和個案的關係。當我們急著「有效」,幫助便失去了真誠,焦點便不再是個案的感受了。
走在這條助人的路上,發現自己非常的渺小,也無法讓個案瞬間頓悟。唯一能做的,是專注聆聽個案的每一句話,並適時給予力量與回饋,陪伴他們察覺自己情緒,勇敢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陪伴個案的過程,也像是走在修行的道路上;猶如在迷宮中重新看見自己、檢視自己的問題,一旦察覺問題後,便會看見數不清的習氣。所有的負面情緒,無論是憤怒、難過、自卑或恐懼,我們都想躲開。然而,負面情緒從來不是問題,而是我們因應的態度,每個人最大的困難,是不曾面對「自己」。
上人開示:「修行,其實是要修得我們從很雜念的心,能夠回歸於我們清淨的本性。」《金剛經》提到,成佛之道不在外求,而在於自我內心。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道場,只要專注每個當下,無論上班、家務、早課都是修行。只要踏實、認真、用佛法覺察來生活,努力做到省思,學習放下執著、驕傲、貪慾,並深入自己的內在,便能體會新的啟發和轉變的喜悅,進入令自己驚歎的內心世界。
從前我不明白,為什麼上人說要堪忍?當我學習理解堪忍後,才發現過去執著「對與錯」的自己,開始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發現原來很多事情真的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思考角度不同。假如每個人都可以多用一點善良與善解,去理解別人的難處,便不會引起爭執和對立。
順遂的人生人人都愛,但遇到逆境而能保持心中的愉悅,才是真正的美好;練習遇到任何境界,都有能力隨時回歸初心、安住當下、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修行。
烏龜助人理念,是要恆持助人的初心,學習慈悲與善解來陪伴,「修行,要像細水長流,經年累月才能真正得到潤漬。」上人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人生這條路,不可能一直都稱心如意,過程的進展或許龜速,然而,我願意努力,無論是在學習修行,還是試著和服務對象一起努力,即使慢,也不氣餒、不懈怠、不著急;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這顆心,累積更多能量和慈悲,隨時可以接住自己和需要幫助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進退的平衡,時刻都安住在當下,培養寧靜的心田,播種施肥開出朵朵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