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尋蹤

0觀看次
A- A+

圖文:釋德棨

雖然明知今(17)日的鹿野之行,已非昔日上人所見的景象,但是尋師蹤、近師心,卻一直在心頭縈繞。

我們一行十餘人,在德如師父的帶領下,踏著晨曦搭上自強號,往鹿野前行,窗外鄉景漸漸明朗,遠山稜線鮮明,當「佛面山」映入眼簾,鹿野站也到了。

與王母娘娘廟遙遙相望的都蘭山,因為稜線清朗刻劃出溫煦清淨的佛面,所以上人以「佛面山」稱呼之。

一下月臺,臺東的師兄師姊迎面而來,大伙兒走出車站,負責導覽的劉文瑞師兄即指著道路右側的低矮房子,「這是上人和修道法師一出車站,吃麵的小店,現在已不做生意了。」我們從玻璃門往內看,劉師兄指指門內的小爐灶,「這就是當時煮麵的灶,右邊桌上的滷味櫃也是當年的。」接著劉師兄又向著左面的矮平房,「這一幢是上人典當金鍊子的雜貨店。」由於路面鋪設年年升高,如今兩側平房已比馬路矮了半截。

想起當年人來人往的站前店鋪,給多少路過的人溫飽與小憩,而今人去樓空,時間的流逝,人生的轉場,不知留下了多少人情的冷暖?

當年上人和修道法師出了鹿野車站吃麵的小店(左下),現在已不做生意了。從玻璃門往內看,依稀可見當時煮麵的小爐灶(右下),還有滷味櫃。漆著綠色油漆的矮平房(上),是上人當年典當金鍊子的雜貨店。

「你們知道從這裡到王母娘娘廟,有多遠嗎?」我們從車站往前看,是一條不寬的斜坡馬路。劉師兄說:「當時上人背著行李,手裡抱著經書,吃力地爬上坡道,大約有三公里的路程。」可惜,沒有時間讓我們踏著上人昔日的足跡,只好驅車前往。

一路陡坡拐了三個大彎,才到達龍田王母娘娘廟,劉師兄說:「當時上人走的是『牛車路』。」上人曾經提及,「以前的路是供牛車走的,布滿大石頭,非常坎坷難行,且無燈光照明。」如今已是柏油馬路,沿途路燈。

我們下車眼前樹立的是一棵苦苓,枝繁葉茂,粗獷的樹幹,引起五個伙伴前去環抱。數數日子,已是六十一年前,上人在此住了兩個多月,每天挑水必定休息歇腳之處,樹齡當有百年了。

樹齡已有百年之久的苦楝樹,依舊枝繁葉茂,是六十一年前,上人每天挑水必定休息歇腳之處。

從樹旁走入廟前的廣場,眼前的崑慈堂磚瓦建築,是改建過的。上人曾經回憶說:「哪裏是廟呢!不過是普通平房罷了!而且破爛不堪。走進屋裏,看到供奉著繁多神像,有高、有矮,有紅、有白,有長鬚、有短鬚......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則放在一旁。」這就是當年的王母娘娘廟(崑慈堂)。

 

王母娘娘廟(崑慈堂)中呈列的展覽品。

當時上人與修道法師就住在最旁邊的房間,他們到的那一夜,因為村裏無電燈,入夜後,小房間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經過一天的奔波,二人倒頭就睡。隔天兩人要起身,卻因天冷互相拉扯棉被之際,卡在被套與棉被之間,好不容易才掙脫出來。

上人描述當時的心情:「早上我一看到那條棉被,真的哭了,哪裏是棉被!不僅破得快要分散脫離,而且又黑又髒。再看清楚床鋪,是竹片鋪成,上覆稻草,難怪感覺高低不平。」一向生活富裕的上人,在此惡劣的環境下,還是決定,「要安住下來,心要放自在,身也要自在,隨遇而安。」

然而接下來那二個月的日子,又是怎麼過的呢?「若人採收完花生、蕃薯,我就拿小籃子撿拾掉在地上的花生,或是人家不要的蕃薯葉梗;甚至到路邊採割豬吃的刺莧......」「雖然生活簡陋,但是心裏一點都不覺得苦!因為要探求人生真理的心志堅定。」

然而辭親割愛,並不容易,「我以前流浪到此,每當黃昏落日,就流淚眺望這山,想念家人......」與王母娘娘廟遙遙相望的就是都蘭山,因為稜線清朗刻劃出溫煦清淨的佛面,所以上人就以「佛面山」稱呼。儘管親情難捨,還是天天向著「佛面山」自問:「何時求得真理?」

九點鐘了,我們得趕到鸞山派出所,往都蘭山的入山口集合,由布農族的頭目阿力曼帶我們登山,其實也不算登山倒有探險尋奇的意味。我們分乘三部座車,在車上搖搖晃晃於狹窄的山路,連錯車都令人心驚,深怕車輪陷入山溝。二十分鐘之後,下車往上走一段坡道,來到所謂的「夫妻樹」,滿目高大垂榕,自然分枝多,主幹、枝幹纏繞,老榕的氣根粗壯,順著山勢往上竄伸,大小岩石全被包攬,蔚為奇觀,原來大自然的生命力如此活躍。

在一處平台我們從山上往下俯瞰,劉師兄向前指著溪床裸露,只見兩三條細細的水流說:「這一條是卑南溪,往下與鹿寮溪、新武溪匯聚成急湍,就是上人當年過河的地方。」而今湍流不急,山上的樹被砍了、河道也變了,難道這一切不是因緣?

而上人和修道法師及法師的徒弟,會跟著一個陌路人上山找仙人,不也是因緣促成嗎?雖然事後上人嘆言荒唐,但若不經此行,就不知上人何時才會離開鹿野?何況此行對上人而言,也是有一番體悟的。

「修行生活中,曾經在某個因緣之下,登上台東的都蘭山頂峰,那一剎那,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瑰麗奇妙--大山雄偉、大海寬闊,忽然體會到:世界上多我一人不重,少我一人不輕,人是多麼渺小,人生還計較些什麼?」因而希望自己能像海的胸襟去懷抱眾生,為眾生奉獻。

或許此時在上人的心田已撒下「為佛教,為眾生」的種子。所以上人以智慧探討人生真義,以勇氣衝破人生難關,以願力開創生命價值,才有今日的慈濟菩薩大道。

 往「一線天」的小路,沒走幾步就開始上上下下地攀爬,腳踩著不規則的大小石頭,儘管兩側有繩索可拉,腳下還得步步為營(左圖)。右圖為「一線天」

十點半阿力曼帶我們往「一線天」探奇,我們站在高大的岩石下,兩條小路在夾縫中,阿力曼說一條平坦,一條精彩,任君選擇。大家不約而同轉向精彩的小路(上圖左),沒走幾步就開始上上下下地攀爬,腳踩著不規則的大小石頭,不知如何起步,就是找不到支撐點,儘管兩側有繩索可拉,腳下還得步步為營。

好不容易到了「一線天」(上圖右),在大岩石中,只容一人側身,雙手扶著岩壁,慢慢前移,甚至還得穿過斜長的氣根與杈出的藤枝,腳下的石頭有的被嵌在氣根裡,得伸入其中,站穩腳跟,再抽腳前行,真是步步艱辛,深恐一個不小心,牽累了團隊。這一個小時的山岩穿越,或許只是當年上人走過的十分之一艱險,我們實在無法想像,當年上人是怎麼走過那麼長的攀山涉險的坎坷路。

此行我們走不到上人的「坎坷路」,但是我們卻體會到了,什麼是艱辛?修行道上的苦,不在艱辛困難,只要甘願歡喜,沒有走不過的波折;只要意志堅定,沒有衝不破的黑暗;只要我們的方向正確,沒有到不了的目標。何況我們還有明師的引領,上人常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能開闊視野,胸懷天下蒼生,才不愧對師恩、佛恩。

(2021-11-27)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