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新品】宗教──人生的宗旨 生活的教育
| 本書特色
(一)收錄上人對各宗教的看法,及慈濟人如何實踐佛教教義、慈濟宗等開示。
(二)記載慈濟跨宗教合作及援助事件。
(三)收錄上人與各宗教人士的對談。
| 內容簡介
上人說:「我們從哪裡來?生活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時候會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後會到哪裡去?人生為什麼這麼複雜?是每個人心靈寧靜下來,都會有的疑問。這些問題在人生道上愈求愈複雜,愈感覺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人生不能沒有宗教。」
本書收錄上人對「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歷年開示,並擴及上人對不同宗教的看法,及與各宗教人士的對談,也彙整慈濟跨宗教合作的過程及援助事蹟。每一個宗教都提倡博愛、仁愛,即使宗教名稱不同,最終的目標都是淨化人心,以愛普施人間。期待透過本書,能使大眾更瞭解「宗教」一點都不神秘,且就在生活的語默動靜之間。
| 目 錄
一、慈濟宗教觀
1. 宗教──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
2. 大愛──宗教無分別,天下為一家
3. 平等──救拔眾生苦,用愛膚人心
二、尋求人生的解答
1. 辭親割愛入佛門
2. 預約人間淨土
3. 大小三災的解方
三、靜思弟子的修行
1. 出家眾的道風
2. 清修士的使命
3. 慈濟人的精神
四、慈濟的理念與實踐
1. 成立因緣——三位修女的啟發
2. 為佛教、為眾生
3. 契合當代 入群度眾
4. 慈濟十戒
5. 把握分秒勤付出
6.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7. 生死皆自在
8. 宇宙大覺者
9. 慈濟立宗的意義
五、宗教共融 眾善共行
1. 從誤解到認同
2. 救拔苦難結善緣
3. 跨越藩籬的愛
4. 與法師、神父、修女的情誼
六、宗教人士對談錄
1. 與佛教法師交流
2. 跨宗教交流
附錄一、跨宗教援建、援助事件及開示
1. 二○○三年八月 援建印尼大愛村,社區內設立伊斯蘭教祈禱室與往生大體淨身處理室
2. 二○○三年起,捐贈印尼茂物「奴魯亞.伊曼」習經院白米、進行義診,援建教室
3.二○一○年 援建印尼巴東、邦加冷安兩所學校及兩所清真寺
4. 二○一○年二月 援建臺灣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及二座教堂
5. 二○一一年六月 援建印尼雅加達「努魯爾詹納」清真寺
6. 二○一三年 援建海地聖恩修女會三所學校
7. 二○一四年十二月 援建菲律賓獨魯萬市「聖嬰」教堂
8. 二○一五年起, 與天主教明愛會、希利基金會合作援助非洲獅子山共和國
9. 二○一五年 援建尼泊爾加德滿都創古度母寺
10. 二○一九年七月 援建厄瓜多「卡諾亞」教堂
11. 二○二○年起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援助梵蒂岡逾十一萬份口罩及防護衣
12. 二○二○年四月起,與天主教印度靈醫會、仁愛傳教修女會合作,援助印度,約五十三萬人受惠。
| 書摘
(一)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 與土耳其臺商胡光中座談
開示因緣:因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大地震賑災因緣,當地臺商胡光中先生與慈濟結緣。胡先生是伊斯蘭教徒,被慈濟的大愛精神感動。他請教上人,能否以穆斯林的身分成為慈濟人,在土耳其發揮大愛精神?
真正的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每個人都要有正確的人生宗旨,然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受教育。不要分什麼宗教色彩、宗教教派,而是要有共同的宗旨。
慈悲、博愛都是最真誠的愛,是沒有污染的清水之愛,這分愛很清淨,人人都缺少不了,就如同人人都不能沒有水一樣。我們應該解開人為所定的教義局限,假如大家都執著於教義,就會去分別「你的教派、教義」、「我的教派、教義」,而使彼此無法相容。
慈濟世界裡有很多不同宗教的人融合在一起,為共同的理想,人生的宗旨、目標而努力。不要以宗教為立場,應該要以人生的理想、宗旨為目標,互相尊重,互相感恩,這樣就沒有宗教衝突,也不會有宗教的派別。
(二)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一行禪師及弟子來訪
一行禪師:「師父為什麼有這麼多精力,做這麼多的事?」
上人:「對個人來說是隨分隨力,但是重要的力量是來自很多的慈濟人。」
一行禪師:「很喜歡『慈濟』這個名字,慈悲濟世,心中的慈悲給我們力量。請問要如何做才能有如此和諧、有力量又和平的組織,而且可以這麼團結做這麼多事情?」
上人:「大師客氣了。其實都沒有什麼方法,可能就是一個因緣的成就。剛開始也是從最小的一件事情開始做起,但哪怕是小小的事情,都沒有遺漏地去做,而是把握當初最初的因緣。由最初的因緣開始,發現每個人都很有愛心,而我只是把每個人的愛心集結起來,從慈善開始,也就是從救苦的事情開始。」
(三)二○二○年與天主教印度靈醫會、仁愛傳教修女會合作援助印度,逾五十三萬人受惠
◆二○二一年一月六日 歲末行腳行前叮嚀
我常常在想,這一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無論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國家,現在的情況都平安嗎?或者是哪裡需要援助呢?我一再地交代同仁:「要記得,我們要自動關懷,不要等到來信求援。」
看到了多少窮困的國家,苦啊!飢餓啊!像印度有修女會、神父他們在當地安撫受苦的民眾,真的是很感恩!我們走不到的地方,有神職人員在膚慰,不論什麼樣的宗教,在任何一個地方,大家都開始在發揮善念。
常常說「借力使力」,神父、修女們缺乏的是物資,我們缺乏的是人力。在那個地方的苦難人,我們伸手救不到,我們無法去到那裡;他們人在當地,但是苦無物資。所以他們借重我們的物資、糧食,我們借重他們的人力付出,借力使力。真的要天天感恩,哪怕我們在付出,也要時時感恩,因為苦難人成就了菩薩,「菩薩所緣,緣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