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靜 淇;攝影/釋德怡、靜淇
大自然的廣博寬厚,無私無我,在湛寂奧妙中,處處都有真實法。
精舍齋堂前的慈悲廣場,平坦井然有序的草皮,以及錯落有致、顏色層次分明的灌木叢,每每都吸引參訪者的目光。德怡師父說:「不要小看這個空間喔,它可是從凡入聖的起點」。德怡師父還說:「自2017年11月開始,這裡是近住女準備出家入道的前一晚,與父母家人促膝,溫馨敘天倫、話家常,也是辭親割愛的空間。」
而這些錯落有致、顏色層次分明的灌木叢,竟不知其名,亦不解其意。直到那天,從慈悲迴廊經過,遇見正在修剪草木的阿波師兄,順便請教,那幾叢形狀一樣,顏色不同的灌木是何因緣。
「它叫『三爪金龍』,顏色鮮綠的是屏東種;嫩黃金色的是彰化種。色澤互異,很可能與日照或水土有關係。」接著,阿波師兄又說:「就如同樣都是父母生養的人,本性都一樣,但處在不同的環境,就會出現顯著的差異性。」
好有哲理的一句話,腦中亦浮現《無量義經》偈頌:「水性是一水各異,法性如是無差別。」
原來如此,「水性是一,江海河川名相各異」,如全日曬或半日照或生長在樹蔭下的「三爪金龍」,葉色各有不同。亦如上人曾有的教示:「天地萬物皆有同一種的性,這個原來的本性都是清淨的,無不都蘊含微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