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容顏會老,時光會推移,不變的是道理的歷久彌新;讓我們跟隨著德清師父的妙筆,一同領略證嚴上人的心地風光,學習那分的悲智與願力。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從馬來西亞、新加坡陸續回來精舍的清修士,分別在各個單位承擔會務工作,上人關心大家融入志業體的情況,利用空檔,特地召集大家相聚談心。
◎各言爾志,上人逐一開解
A回想起去年在新加坡為了規畫「法譬如水」的音樂手語劇,在人員的調度上與師姑師伯有所齟齬,儘管已誠心向師姑師伯道歉,但仍得不到諒解,不盡圓滿的缺憾,讓她耿耿於懷,忍不住流下淚來。
上人望著A,諄諄教誨:「回過頭來仍要感恩,否則妳如此年輕,憑什麼六百多位師姑師伯要聽命於妳的指揮?他們最大的目的,只是想將練習的成果呈現給師父,這是因緣。轉個念,杯子的缺角就沒有了,只有滿滿的感恩。妳若能寫信回去再次表達妳的感恩,彼此之間就再無缺憾了!」
過去也在海外承擔會務的B,流著淚懺悔自己不夠用心,明明努力想把事情做好,卻好像愈幫愈忙,造成大家的困擾。回來精舍跟在海外分支點同樣是做會務,不知道自己回來修行的目的在哪裡?
C的感想是整天都很忙碌,只能利用晚間休息時間看電子書精進。他很清楚回來是為了聞法,但早課不到五分鐘,坐著坐著就昏睡了,讓他倍感懺悔與懊惱。
上人慈悲叮囑C:「可以早睡,不要晚起,也不要看書看得太晚了,以致早上精神不濟。何況修行要戒和同修,生活要照規矩、守戒律。」
專攻建築的D透過細心的觀察分享:事無鉅細,親見上人處理事情的細膩周到,很是感佩,也了解上人作出判斷與決議後的精神理念。他表示參加營建處討論靜思堂的籌建會議後,深深體會上人「以人為本」、「以環境為優先」的永續理念。
◎學習做一位稱職的後盾
上人舉晨語講的「五堅固」慈示大眾:「何以佛陀會在經典中讚歎建寺、造像?如果建佛寺有功德,師父也會同意弟子建佛寺,實則不然。世間事都是有形有相,佛陀的智慧,擔心入滅後,眾生要從哪裡看到佛法的形象?因此入滅前,開始關心起塔、建寺、造像,卻又擔心人人著相於建寺有功德。其實,佛陀的深意是有為法在形象、無為法在心靈。一張設計稿就充滿物理,物的道理。」
上人殷殷囑咐D:「四大志業都離不開建築,我們的建築不能挖深,但可以往上升高。你聽懂我們討論的設計案,就要發揮自己的潛能,有想法就要提出來,不能浪費你的所學專長;不只不能放棄,還要提升。做中學,學中覺,下次不能再沉默了,要作不請之師。」
上人於總結時舉前日美國慈濟人請示,因為慈濟在桑迪風災中即時發放現值卡,對災民幫助甚大,因此新澤西消防局向慈濟申請消防配備八萬美元乙事。上人用此慈示在場清修士:「要多了解美國當地社區運作的情況,也可向當地的扶貧慈善基金會或向來護持消防設備的慈善機構探詢,有無援助的可能?消防是很重要的,雖然第一時間是向慈濟申請,但如果已有機構承擔起來,就要讓出來。」
「最重要的,」上人說:「如果前方志工已經答應人家了,後方做行政後盾的就不要拖延,甚至推翻前議,要讓前方的志工言而有信。感恩、尊重、愛,要感恩前方做事的人;如果前方的志工給予對方的答覆是:『好的,會與本會討論。』就是已經承諾了一半,不能為了八萬美元而讓前方做事的志工失去誠信。如果前方志工回覆對方:『會向本會報告。』就表示並未答應,與本會商量斟酌的空間就很大了。所以做事者溝通的用詞與技巧極為重要,要學習預留餘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了,讓大家為難。一句三關,這叫做息諍論。」
◎心寬念純方能一心一志
上人慈示做事的方法與態度後,慈囑新馬回來的清修士們:「既然已有方向的準確度,就要下定決心,你們既已放下家累牽絆,辭親割愛為眾生付出,在此修行就如同半個出家人,只差沒有現僧相而已;因此你們要一心一志,而非一心半志,既然回到這裡就要心寬念純,與我初發心時一樣。」
「我剛到花蓮時居無定所,個性又很內向,四處流浪很辛苦,直到現在仍很懷念在小木屋修行的六個月時間,儘管生活很困苦,但身心能夠安住。世事多變,後來不得不離開小木屋,在慈善寺面對大眾講經,而有德融等弟子來歸,此因此果,相信因緣果報,一路往前走。有善緣接受佛法,就要心寬念純才能一心一志,這叫做修行。」
「在靜思道場,你們有所體悟,要將法帶出去再回歸、浸潤,慢慢地一直吸收。主堂興建起來後,法脈一定要鞏固起來;現在臺灣的慈誠委員幹部分區陸續回來精進,不僅要舊法新知,還要新法必知。臺灣很小,佛法和世間法都要融會貫通,無論天災或人禍的苦難,大家要用心探討為何會有此苦?你們才會懂得要如何付出。」
「某個國家民族性很強悍,國內局勢一向擾攘不安,民眾盼不到太平日子,我們救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先分析當地人的特質,繼之要用何種心情去接觸他們?人世間的因緣果報在此全現,古文化、強悍、對立,社會不安定;唯有佛法能調伏人心。印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過去也有佛法,但在善惡拔河中,因為污染了緣,以緣造因,以因造緣等;若心不寬、念不純就會污染心地。」
「清修士既已發心回來修行,就要顧好心寬念純的那一念初發心;心寬才能人和、念純就不會雜念叢生。歷練要從內修,外行也要有清修士的形象,法如何浸潤?法譬如水,事要做,法要吸收,更要時刻照顧好那一念道心。」
◎體解大道悲憫眾生
四月十五日,距上次座談已經一個月過去了,宗教處同仁報告過後,上人趁便再度召集新馬回來的清修士座談,以了解道業有無進境。
上人慈示:看到大家回來很歡喜,感覺靜思法脈有通透的感覺。你們年輕人要學習聽、說臺語,人與人間的溝通才能更順暢。大家既已回歸心靈故鄉,靜思法脈的家;法源在臺灣、法脈開啟也在臺灣。你們回來臺灣,法脈也要在地化。
大家發心修行,不管為的是什麼,都要先歸零。放棄過去所學,莫執著在我是什麼學歷,一定要在什麼位置,修行基礎要打好。人人都被身體所迷惑,享受色聲香味觸,「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放下口欲並不簡單,何況六根?
到目前為止,H7N9會不會人傳人仍有爭議。所有飛禽走獸皆有其生態,也各有其乾坤世界,人類侵犯到走獸飛禽的世界,使得病菌交雜,而有狂牛病、口蹄疫等。科學愈來愈發達,天災人禍更張狂,如法國的一座小島很快就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大地與眾生俱危。男女色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排第一位,眾生造業愈來愈多,很難斷除。到底要如何淨化?儘管不能淨化,也要覺悟,大家修行的心要提升起來。
靜思家風,佛法在生活中,菩薩人間化,就是靜思的典範。家風要有自在心,自在習慣,要真有修行的心,而非回來上班。工作因為宗門要有制度,戒即法脈,在任何單位都要以身作則,大家有志一同,以愛為管理、用愛來影響。戒為制度、愛來帶動,既已回歸慧命法源的家,身心要有歸宿。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浸潤在佛法中,才能在人群中覺悟,身心得到歸宿,自然輕安無煩惱。體解大道,修行要在人群中,有人就有事,有事才有道理。
道理在人群中,要培養大悲心,悲憫眾生。修行要在生活中,要堪得起磨練,堪得起大悲心。悲智雙運,要體解大道。像我一念心起,一直停駐在「為佛教、為眾生」的那一念,五十年來不曾改變過。堅持這一念心,要體解大道才能悲憫眾生,人與人間互相磨練,大道理都在人間。在人群中要自我磨練,方能人格圓滿。
上人口占一偈:「靜思家風自在心,身心歸宿得輕安,體解大道悲眾生,法入心行智慧海。」慈囑所有清修士們,秉此而行,就能做得輕安自在。(二○一三年三月十三日、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