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麗美;攝影/陳亦珍
「大家都好嗎?」
「好!」
一句輕柔的問候,溫暖了師徒間長時的思念,也安住了每個人的心。
七月,原本是證嚴上人行腳的日子,卻因疫情而停止,但透過雲端科技,證嚴上人與嘉義區志工視訊連線,聆聽志工分享在疫情期間仍如常的精進不懈,如品書會、推素、挺醫護等溫馨小故事。
◎品書會 讓生活有智慧
疫情期間不能相聚讀書,志工們利用線上品書會,發揮雲端傳法良能。志工張淑容分享她如何運用書中的道理,以善巧方便法與鄰居結好緣的故事。
因鄰居家的自來水管漏水,每天都會聽到惱人的滴滴答答水流聲,可能因為他們生意忙,屢次勸導都不願處理。淑容內心雖然著急,卻也莫可奈何。直到她在《靜思法髓妙蓮華》書中讀到「四無礙辯才」,意謂要隨順眾生因緣,觀機逗教。知道這個道理後,淑容靈機一動,就嘗試與鄰居溝通。
「你們賺錢很辛苦,但是有沒有想過要把錢留下來呢?」鄰居一臉疑惑的看著她。淑容繼續說:「屋子水管漏水,就好比把辛苦賺來的錢財流失掉了。」
隔天,鄰居馬上請人把頂樓的水塔修好了,從此再也聽不到水滴聲。淑容表示,以生意人最忌諱的「漏水就是漏財」的方式來說服他們,正是方便法的一種,也順利解決惱人的困擾,感受佛法在生活中的大妙用!證嚴上人聞言,也予以肯定:「真的是很有智慧!」
◎年輕人挺醫護 線上推素有創意
在這波疫情關懷中,慈濟第二代的孩子也不缺席,其中嘉義市「壺豆花」的店長游宜恩,是慈濟兒童親子成長班長大的孩子,因不捨醫護人員不眠不休,為抗疫努力,尤其大熱天包裹著防護衣,汗水淋漓的工作,便發起了「嘉義壺豆花挺醫護」活動。
早上八點開始,宜恩與員工備料製作五百份豆花,於下午兩點送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天下午下了一場豪大雨,也澆不熄送愛的熱忱。宜恩表示,疫情期間店內生意較差,但為了準備給醫護人員食用,仍特地準備新鮮有機食材,希望能讓他們吃得健康,也帶給他們滿滿的元氣。
而年輕的志工林翠茹在大林大愛托嬰中心服務,對推素也很有方法。她回想在九二一那年,在父親邀約下茹素為受災民眾祈福,三個月下來,長期困擾的過敏性鼻炎竟改善很多,深深感受到茹素的好處。現在的她以年輕人的方式,利用社群網站分享,在家如何以簡單的食材,即可做出美味的素食料理,約有5000多人次的觸及。
上人欣慰:「看到孩子的心沒變,是最安慰的,豆花應該很好吃,醫護人員會很高興,醫療守得好,地方才會平安。從茹素進而推素,是最貼心的年輕人,一心一志的心念不變,更要積極,茹素不是時尚,是要真正落實生活中。」
◎十年之情 確診個案的關懷
志工林圭南則分享一個關懷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個案。案主阿榮(化名)因右鼻樑及左太陽穴旁中風,導致視力僅剩0.2,其太太也接受心臟繞道手術,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工作,且罹患憂鬱症。夫妻倆育有一子,從101年即列為慈濟的長期照顧戶。
當時阿榮的兒子為國小學生,並參與慈濟為弱勢兒童所舉辦的小太陽營隊,學習良好品德,現就讀大學長照管理系。五月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一確診者的活動足跡,就在阿榮居住之里別,志工主動聯繫了阿榮,得知他與太太都確診並就醫診治,兒子則為陰性,列為居家隔離。
在阿榮住院期間,隨著病情的轉變,心情也跟著起伏不定,志工除了定期以電話關懷夫妻倆,給予加油打氣,也以電話關懷阿榮的兒子。得知他在隔離期滿後
,準備外出打工賺取學費,志工考量疫情期間打工機會少,故予以安心就學補助,並贈予一台筆電,讓他日後可安心上學。目前阿榮夫妻都已健康出院。
上人感恩志工長期的關懷:「長期的陪伴,從小學到大學,就如照顧自己的家人,是人間菩薩。」而志工也以靜思語:「人生本無常,心態要如常,發好願,結好緣,真誠付出。」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都要及時的付出。
最後,上人期許人人要以虔誠的心念,發心立願的承擔,才是消弭災難的力量;守志奉道,戒慎虔誠,鼓勵大家認真推素,與眾生結善緣,培養愛心,才能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