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的飯菜香

0觀看次
A- A+

撰文 / 靜淇;攝影/陳誼謙

靜原捎來簡訊:「阿姊,久未問候,每天在家做什麼?」回她:「如常,教學、順文稿、錄製廣播節目。」

這段時日,為配合新冠疫情的三級警戒,已有一段期間沒回花蓮。誰知,經此一問,突然懷念精舍的飯菜香,以及濃濃的想師味。在慈大兼課十六年,每週固定留一半的時間在花蓮,已養成在板聲響起時進齋堂。且在返回台中時,精舍師父總會叮嚀:「帶便當喔!」如此,精舍的飯菜香早已融入,成為生命中的滋味。

如今,人在臺中,最大的挑戰是,三餐雖簡,卻變不出花樣。興許,不知日日想念,結果被問出了「鄉愁」。也終於恍然大悟,同住臺中的師姊至花蓮慈院拿完藥,寧願改搭晚一班的車次,花費來回四百元計程車資進精舍,竟然只為吃一頓精舍的午餐。

那天,在齋堂遇見,還以為她有活動。沒想到,答案竟是:「實在太想吃精舍師父煮的飯菜,因為在家怎麼煮,都煮不出這樣的味道。」她還說:「吃了這餐飯,好歡喜、好滿足,終於真正回到家了。」

也是,「終於真正回到家了」。記得上人曾說過:「吃精舍的水米越多,法親情越久長,越黏稠。」已往生多年的靜蓉師姊曾如是說:「吃了精舍的米飯,就再也離不開慈濟。」

因為,精舍是另一個家。師姊特地搭乘計程車回精舍吃一頓簡樸的午餐,不也是為了享受回家的溫暖與踏實感嗎?原來,這就是我縈繞心頭的鄉愁,也是魂牽夢繫,即便翻山越嶺,也要回家的理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