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釋證嚴
出版者: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文/靜思人文出版處提供
權巧度眾 真實無倦
火宅喻出自《法華經》中的〈譬喻品〉,描述佛陀譬喻三界如大宅著火,大宅主人思惟救子之故事。本書為第貳冊,全書依證嚴上人講述概分為六章,觀大宅的長者如何施設權巧方便,善誘眾生出離火宅;透過上人的講述,體悟佛陀平等大愛、度眾無倦之心。
第一章 善巧方便
慈父眼見大宅被火所燒,若不及時出離,諸子必被火焚身而苦不堪言。父親知道孩子們愛好珍玩奇異之物,遂告知諸子,已在大宅外設三車,欲誘其趕緊出來取用。此即是譬喻佛陀慈悲,不忍眾生沉迷在火宅中,所設之方便法,欲勸引眾生及時覺悟。
上人也提示,諸子於火宅中耽湎放蕩、沉迷玩物而渾然不覺,就如世間眾生,不斷造作、破壞大地而不自知;大宅著火,亦如現今大乾坤的溫室效應加劇一般,眾生實在到了要覺悟之時!
第二章 安穩出離
孩子們聽聞父親所說的珍玩之物,終於心動,爭相推擠出離火宅,這是譬喻佛陀不斷呼籲,告訴大家還有更好的東西是眾生所需要的;孩子們知道外面的東西更好,更適應內心所想追求的,所以開始出離火宅。
而今,三車已經設立在外,大家應該要發勇猛心,精進善行,依各人所好取三車;長者不只是送三車,他的心意是要讓這些孩子,人人都能接受大白牛車,即一乘實法。
第三章 一乘實法
父親所要給予孩子的大白牛車就譬喻佛陀所要給予眾生的一乘實法;這輛大車是如此的堂皇、安美,行走起來是如此的平穩,所乘載的東西也很豐富,譬如一乘實法中蘊含的豐富道理。
上人以此鼓勵我們,修行的心應該如大白牛般有力、健壯,清淨無染著;內心的精進要時時保持平穩,只要我們智慧提升、方向正確,就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兼利他人,引領更多人一起前行,借因趣果,到達佛的境界。
第四章 平等大愛
此章講述長者的財富無量,愛無偏頗,面對諸子的索求皆是無量地平等給予、滿足,以此譬喻世間的父親,其心願是要滿足孩子未來所能享受、所求都能很充足,因此無量財富悉皆給予。
出世的覺者──釋迦牟尼佛,視眾生如一子,希望人人接觸佛法的覺道,念念在大乘中道,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正是因為佛陀的智慧覺海很充足,所以他能權巧方便、隨意運用,應眾生的根機,給予方便法。
上人提醒,名稱上雖是方便法,若缺少這個方便法,就無法引導眾生入實法,並以菲律賓海燕風災的「以工代賑」為例,除了幫忙災民清掃,也要幫助他們站起來,自立自強,為自己的家鄉恢復生機,這正是所謂佛法應用在人間。
第五章 真實無妄
佛陀藉舍利弗來詢問眾生,長者本來告訴孩子們在大宅門外設立了三車──羊車、鹿車、牛車,最後給予的卻是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白牛車,這是否代表長者所言虛妄?舍利弗回答佛陀,長者的目的在勸誘諸子出離火宅,既然已經用種種言詞將他們誘導出來,就算連小小的一輛車都沒給,也不能算是虛妄。
上人特別解釋,所謂虛妄是不利他人,話說了不算數,才叫虛妄;如今長者所給予諸子的比原本要賜予的更多、更好,這是有利益的,當然就無虛妄之咎。
第六章 度眾無倦
此章再次強調,佛陀是世間之父,三界中所有眾生在生、老、病、死中憂、悲、苦、惱,不斷地浮沉,佛陀就是要去除眾生的一切無明闇蔽。
上人說明,人人因為無明,造成了很多煩惱;煩惱一層一層的遮蔽,就像是心鏡蒙上了霧,若沒有用功去擦拭,就失去了明鏡的清淨,無染的心就有所障礙。
學佛,總是要用心下功夫,斷除無明煩惱,才能夠清淨、明朗;必定是要接受佛陀的教法,增長慧命,方能完全地脫離心靈火宅的怖畏、煩惱與闇蔽。
短短的經文故事,卻有很深的道理,經文裡火宅的險象叢生,譬喻世間的危機陷阱;孩子的頑固沉迷,譬喻眾生的昏沉、煩惱、無明,而這些都是由心所造。
在本書中,上人多次以菲律賓海燕風災的例子警示我們,大乾坤──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污濁不堪,且發出了警訊,實在是到了人人必須提起清淨的佛心,走入菩薩道、走入人群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