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光中;攝影/白崑廷
有一位年輕同仁上班常遲到,工作情緒偶有不穩定,稍不順意,就會聽到他用力放東西的聲音。他總是精打細算每日工時,超出的工時用來請補休,至於上班時玩手遊,他則自動忽略。
他在這樣一個擁有高度自由,又被完全包容的環境中工作愉快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他總能準時或提前完成任務,但他求快卻忽略品質,以致錯誤百出,資深同仁常須費番工夫一一檢視,要他修改,改了A又錯了B,如此反反覆覆,不僅大家很累,也讓他原本的高度自信或說是傲慢徹底跌落谷底,不斷循環的挫折,讓他失去了方向,更造成他有了倦勤的現象。
看他每天勉為其難地來上班,想必心裡也痛苦,於是約了他詳談。我請他先想想當初決定來這裡上班的理由,從工作中獲得的是否符合他的期待?在對談中,可以感覺這個年輕人對未來是迷茫的,除了物質目標比較具體外,對於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壓力,他則選擇不面對、不檢討。
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年輕過,若沒經歷年少輕狂的摸索期,哪裡知道能學習佛法,又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有多麼幸運!我告訴他,我也曾迷失過,若出現這種倦勤現象,我最多再一年就會離職了。但我請他思考一下,周邊的人是否很疼惜他?有沒有體會到目前所做,都是能讓眾生因見聞而得利益的?
我不確定他能聽進多少,但經過這次詳談,自己反而收穫更多。我想起上人說的:「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對於自己,我有沒有守好身、口、意,做好本分事?是否不空過時間,能分分秒秒無愧於護持慈濟志業的善心大德們?對於同仁,我是不是有誠心關懷並給予幫助?是不是讓他們能有所成就,而不是只想著榮耀自己?對於主管,我是不是以專業回饋,而不以諂曲心迎合?
與年輕同仁對談中,上人所說的「四攝法」突然浮現腦海,分享一段共勉之:
「攝」就是「度」的意思。我們說的話要能入他的心,這就是法的「布施」;他現在最需要什麼,就幫助他什麼,這種有形、無形的幫助,叫做「布施」。我們說話他愛聽,聽得進去法能入心,是「愛語」布施;「利行」,我們既然要修菩薩行,就要事事利益眾生,要如法,要歡喜。在「同事」中,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自己一定要先付出,才有辦法將他度來和我們共事,事情才會圓滿。做人、做事很重要,這就是「四攝法」。
(節錄自【靜思妙蓮華】第733集《法華經•信解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