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悅遠來】光復,陪您走復原的路!

0觀看次
A- A+

文.余國雄(書軒本店店長)

2025年9月23日,「樺加沙」強烈颱風從南台灣海域掠過,原以為沒有直接登陸,不至於對花蓮造成破壞。孰料旺盛外圍環流產生驚人雨量,讓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潰壩,下游光復鄉境內多處遭泥流淹沒,導致多人傷亡與嚴重災損。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全台民眾及慈濟志工紛紛前往光復協助復原。書軒本店同仁與志工菩薩不能置身事外,自需把握因緣,發揮一己力量,讓受災鄉親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大水沖進鄰近的光復鄉等區域。泥水淹覆民宅、道路與農地。(攝影/王賢煌)

化身「鏟子超人」!

9月26日,休假但不休息,一早換上前晚添購的長筒雨鞋,好不容易擠上前往光復的區間車。車廂內的旅客個個腳穿雨鞋、拎著鏟子或水桶,這一天仍是連續假期前的上班日,但已有很多人等不及,趕快前進光復災區,幫助鄉親整理家園。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全台民眾及慈濟志工前赴光復協助復原。(攝影/余國雄)

在光復火車站廣場整隊後,我與幾位土木專業慈誠師兄分配到離火車站不遠的中華路。沿路映入眼簾盡是泡水後的家具,還有一堆堆從屋內挖出來的黏土。面對滿室數十公分高的泥土,身強力壯的男眾負責鏟土,女眾則排成一列,將一桶桶的汙泥往馬路上倒。除了用餐及喝水,我們都不敢休息太久,心心念念趕快將環境整理乾淨。
一天下來,只掃完五間房子,滿身都是汙泥,身體早就疲憊不堪!這次光復鄉的災損超乎想像的嚴重,需要更多人站出來,親幫親,鄰幫鄰,唯有愛的接力,才能幫助鄉親儘速重回昔日的生活。

一天下來,只掃完五間房子,滿身都是汙泥,身體早就疲憊不堪!(攝影/陳黛韻)

補位菩薩,隨處自在

隔天上班,剛下交通車,遠遠就看見來自新北三重的志工菩薩等我開門。今天是這一梯次在書軒本店值班的最後一天,突然我靈機一動問領隊林碧欗師姊:「碧欗師姊,我昨天參加光復復原工作,發覺災區災損嚴重,需要更多人力投入。您們想不想改變最後一天行程到光復幫忙呢?」師姊回答:「我們很想去,可是我們沒有帶雨鞋,這樣去災區幫得上忙嗎?」我說:「只要您們願意去投入,到了光復自然有福田讓大家付出!」

五位志工趕緊拖著行李離開本店,幾番轉車之後,終於抵達光復車站。正當大夥兒不知該找誰詢問工作時,花蓮當地志工呂明宗師兄及時前來關心詢問,並幫大家分配任務;分發瓶裝水、清洗環保碗、環保站做分類等,雖然不是穿著雨鞋、拿著鏟子挖土,大家都珍惜當下可以付出的機會。

來自新北三重的書軒本店志工,在呂明忠師兄協力下,承擔分發瓶裝水、清洗環保碗、環保站分類等工。(攝影/呂明忠)

下一梯次來自台北大同及南港的志工菩薩,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原本不敢奢望有機會前赴光復幫忙,也在我盛情邀請下,四位師姊把握因緣於9月29日在精舍常住師父帶領下,協助受災民宅清掃屋內汙泥。她們十分感恩此次付出機會,尤其當告知家人她們正在光復災區鏟土時,家人莫不驚訝問道:「不是說好回花蓮書軒本店當志工,怎麼跑到光復幫忙災後復原呢?」家人除了要她們注意安全外,對能夠前赴光復幫忙都引以為傲,表示這是全家人之光!

台北大同及南港志工,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原本不敢奢望有機會前赴光復幫忙。(照片提供:王玉文)

愛的接力

9月27日,同仁黃映掬師姊休假,接棒前往光復投入復原工作。身材嬌小的她,自認沒辦法跟年輕人一般,拿著鏟子賣力鏟土。當發現裝滿汙泥的水桶很難一次倒乾淨,她便拿著小鏟字,協助刮除每一個沾滿汙泥的水桶。這麼貼心的想法,讓整個復原工作更加順利。

黃映掬拿著小鏟字,協助刮除每一個沾滿汙泥的水桶。(攝影/陳寶惠)

而書軒本店常住志工徐艷玉師姊及張素愛師姊,愛心不落人後。艷玉師姊因為感冒錯過參與打掃任務,10月1日,痊癒後把握因緣跟著精舍師父進行關懷。許多受災鄉親見到精舍師父,積壓多日的恐懼不安終於得到慰藉,也對慈濟大愛付出表達萬分感恩。10月4日慈濟進行慰問金發放,身體偶有狀況的素愛師姊,也暫時忘卻病痛,協助物資發放。兩人身體雖不適,但都想盡一己棉薄之力,實在令人動容。

 徐艷玉陪同精舍師父進行關懷。鄉親見到精舍師父,積壓多日的恐懼不安終於得到慰藉。(攝影/徐艷玉)

復原的路,我們一直都在!

完成發放前一日的準備工作後,我走在慈濟隊伍前頭,從光復商工走回火車站。看到大多數住家屋內的汙泥已完成清掃,大家正忙著剩下的細部清潔工作,內心感到欣慰。這陣子國軍部隊、全台鏟子英雄及慈濟人的愛心凝聚在光復,讓鄉親看到重建家園的希望。

一路上,很多光復鄉親主動跟我們道謝,一位約莫五歲小女孩大聲跟我說:「謝謝您們!」當下我鼻酸,不忍這次災難讓大家受這麼多的苦。

最後,再次感恩留守書軒本店的同仁與志工,因為有您們的付出,才能讓其他同仁與志工心無罣礙前往光復災區幫忙。未來仍有一段漫長的復原之路,書軒本店的同仁與志工一直都在,我們仍會繼續陪伴! 

光復加油,書軒本店陪您走復原的路!(攝影/江昆璘)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