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勘|整理.許純惠、劉秀觀、編輯組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未學佛前令人畏懼;學佛後聽聞上人開示,才明白七月是吉祥月,觀念轉化,生起正信。(攝影:王翠雲)
農曆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在未學佛之前,一聽到七月總是令人心生畏懼,因為各種禁忌特別多。直到學佛之後,聽聞上人開示,才明白七月是吉祥月,從而讓我們的觀念有所轉化,生起正信,並了解其中的源頭。
七月是吉祥月
功德會成立後,為了破除迷信、推行正法,1968年即呼籲大眾「恤生重於渡死」,提醒大眾不只要超度亡魂,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現世的苦難人。到了1974年9月10日,在全省委員聯誼會與藥師法會中,上人指出農曆七月是佛教的吉祥月、佛的歡喜月,並向大家講述「盂蘭盆會」與普度的真正意涵。
「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中,上人以「七月原是吉祥月」為講題開示:七月有三層意義——吉祥月、佛歡喜月及感恩月,提醒大眾報父母恩。(1990/08/23;攝影:黃錦益)
1990年8月23日(農曆7月4日)在臺中新民商工的「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上人即以「七月原是吉祥月」為講題。當時,上人開示:「現在是農曆七月,七月有三項意義:一是吉祥月,另外一個是佛的歡喜月,因為農曆7月15日這一天,佛陀看到弟子一一成就因而歡喜。再另外一項就是感恩月,感恩就是報父母恩。」
上人自提出「七月吉祥月」起,便在那段時期不斷於各種場合進行倡導,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進而身體力行,一起同步走。其後,慈濟委員也分別在「幸福人生講座」及各項聯誼會上延續這分倡導,並於中元節普度時製作素食品義賣,以實際行動帶動風氣。
桃園靜思堂舉辦七月吉祥月祈福會,邀約社區民眾共同參與,並於會中透過素食共餐方式,向大眾傳遞茹素環保觀念。(攝影:謝佳成)
2007年8月18日,上人在志工早會中勉勵大家要淨化身心,並進一步呼籲破除迷信、落實環保護生,將環保概念融入「七月吉祥月」。也從那時開始積極宣導以素食祭拜、不燒紙錢,這在當時相當不易,即使到現在仍需持續努力,但已有越來越多宮廟逐漸認同並響應。
傳統中元節燒紙錢、拜三牲的習俗延續多年,要改變並不容易,因此必須靠持續不斷的宣導。希望能將這些習俗轉化為懺悔、齋戒、祈禱,以及提倡環保、減碳、蔬食的觀念,讓大家對鬼神的敬畏,轉化為對地球的愛護與護生的實踐。
齋戒茹素護眾生
2011年《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於彰化體育館舉行。(2011/08/28;攝影:汪秋戀)
近年來,慈濟在各個會所,持續推動社區舉辦「七月吉祥月」活動,上人更提出全新的法會概念。2011年,上人開啟懺悔法門,於農曆七月展開二十六場經藏演繹,主題為《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參加《水懺》演繹者,至少需齋戒一百零八天,也由此開創了水陸法會的新格局。
當時正值慈濟四十五週年,大家以法相會,共同為臺灣祈福,亦為天下祈福。希望透過莊嚴的法會,以及大懺悔取代傳統普度,用戒慎虔誠取代迷信,以齋戒茹素取代屠殺,用實際行動力行護生。正如上人所說:「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大劫難需養大慈悲,大無明需要大智慧,大動亂需要大懺悔。」
高雄靜思堂舉辦「七月吉祥月祈褔會」,參與鄉親靜心跟著臺上演繹人員合掌恭敬唱誦《無量義經》梵唄,透過唱誦表達敬意,並感受佛法的莊嚴與美好。(攝影:趙水源)
自2024年起,上人便不斷推動《無量義法髓頌》,期待將其廣泛傳揚。上人指出,這部經典受天龍八部護持,只要家庭中流傳這分韻律,天龍護法便會環繞在周圍。這個音樂不僅好聽,更具道氣,期盼家家戶戶都能傳唱《無量義法髓頌》,讓左鄰右舍、社區鄰里都能以法共修,讓佛法傳遍虛空法界,達到淨化人心。
以身作則接引眾生
雲嘉南慈濟急難救助隊攜手工班,協助受丹娜絲風災重創的弱勢家庭修繕家園。(攝影:施哲富)
所謂普度,即普遍度化。除了護生、齋戒、茹素之外,對於身處苦難的人,我們同樣要給予救拔。近六十年來,慈濟人始終不曾懈怠,持續為受苦受難的人施以救濟。
同樣的,近期臺灣南部遭受丹娜絲風災,許多老人家陷入絕境,房屋受損嚴重,孤身一人或僅有兩個老人相依,該如何是好?然而,因為有一群人間菩薩出現,讓他們重新獲得往前的力量。
醫療志工陪伴候診的民眾閒話家常,當患者有所得,志工自然也有所德──「得者,德也」,得福、得慧,才能福慧雙修。(攝影:劉怡君)
8月16日,上人在醫療志工合心領隊座談時開示:大家在醫院裡面,看到許多人生的苦相,從過去到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苦」。在醫院與患者互動,要用心去看他的苦,了解他的苦從哪裡來?這就是「苦集滅道」中「集」的原因。我們不只是問他有沒有睡好、吃得下,還要再多跟他互動,講一些好話幫助他解開心結。
醫護團隊固然能照顧病人的身體、治療病痛,但心靈的慰藉,則需要志工來陪伴、開解。當病人有所得,志工自然也有所德──「得者,德也」,得福、得慧,才能福慧雙修。
幫助他人解冤釋結的同時,也要自省內心怨恨;在修行路上,時時懺悔洗心,將煩惱念轉為清淨念,殷勤精進,自度度人,共同行於菩薩道。(攝影:謝佳成)
反過來,上人也提醒大家,在幫助他人化解怨恨的同時,也要檢視自己內心是否存在尚未解開的怨與恨。既然走在修行的路上,就要想一想如何解冤釋結,從事相中有所得,這就是做志工的價值;每天淨化人心的同時,也是淨化自己的慧命,時時慚愧懺悔、自我洗心,就是做志工的利益。
如同上人叮嚀,我們的心要去除煩惱,將煩惱念轉為清淨念;身則要把握作為載道器的機會,殷勤精進,一方面自度,一方面以身作則接引眾生,讓我們彼此互相祝福,共同行於菩薩道。
(整理自2025年8月25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