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各自因緣、共同因緣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寧|整理.陳怡霖、劉秀觀、編輯組

我們常說「因緣、因緣」,其實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是依循各自的因緣而來。然而,我們也有共同的因緣,那就是一起走入慈濟、共行菩薩道。

難行能行的菩薩道

佛陀時代九萬人口僅少數聽聞佛法,如今八十一億人口中,又有多少真正認識並投入慈濟?(攝影:周幸弘)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有一天托缽來到一座城市。當時這座城市有九萬人口,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不但見過佛陀,也曾聽佛陀說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雖聽聞過佛陀,卻未曾聽佛陀說法;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完全未曾聽過佛陀的名號,更遑論聽聞佛法。

相對的,現今人口已達八十一億多,在眾多人口當中,又有多少人認識慈濟,並且願意投入?又有多少人雖知道慈濟,卻不願意進入?甚至有些人,連慈濟都未曾聽聞,更別說參與慈濟善行了。

丹娜絲風災重創雲嘉南,慈濟志工不畏酷熱投入救災,只願早日安住災民的心。(攝影:洪國章)

我們再想想,現世人間有多少災難?這些災難是否需要有菩薩存在?若沒有真正的人間菩薩,世間的苦難只會更多。因此,上人提醒我們,行菩薩道是非常地艱辛,有些人在行到一半時,因為疲累或困難而退了道心。那麼,人間菩薩究竟該如何行,才算真正走在菩薩道上呢?

2025年7月,丹娜絲風災重創雲嘉南地區,全台慈濟的慈誠隊和委員們紛紛投入災區,展現對眾生的不捨。他們頂著烈日,忍受天煎地炙的酷熱,但心中掛念的,始終是如何早日安住災民的心。這樣的付出,如果不是菩薩精神,又有誰做得到呢?上人告訴我們,菩薩道本來就是一條難行的道路,而真實的菩薩道正就是要難行、能行!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作為覺悟的有情人,我們的愛不只限於家人,而是要擴展到更多人;菩薩這一念的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願這分愛遍及普天之下。(攝影:周幸弘)

在行善助人的菩薩道上,上人說,我們要去做那些一般人做不到,甚至不敢做、不願意做的事。然而,人間苦難偏多,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有情」人,而且還要甘願做、願意做,並且及時去做。

既然是覺悟的有情人,自然要具備廣大而開闊的愛心,這分愛心,不只是愛自己的家人,更要擴展出去。上人常說,菩薩這一念的愛到底有多大?「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不只局限在小小的區域,也不只是在臺灣,而是要把這一念心,涵蓋普天之下。

慈濟邁入一甲子,足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無論國內外,每當災難發生,志工的及時付出,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慈濟歷史。(圖片來源:緬甸聯絡處提供)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來到人世間好苦;也有人覺得,不苦也不樂。上人告訴我們,既然來到人世間,既來之,就得安之。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安住人心呢?答案只有一個字──「愛」。

慈濟已邁入一甲子,足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無論國內或海外,每當發生重大災難時,當地的志工們總能及時付出,正因為這分及時的付出,才能保存許多珍貴的慈濟歷史。

自1995年起,慈濟在泰北展開扶困計畫,不僅協助居民安居樂業,也興辦學校,讓孩子們接受教育,許多畢業生如今回到學校教學或在社會上有所成就。(攝影:林櫻琴)

1994年,僑委會委員長蔣孝嚴先生來到花蓮,向上人請示泰北扶困的計畫。到了1995年,慈濟踏上了這片土地,開展了為期三年的扶困計畫,包括如何協助當地居民安居,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能夠樂業。同時,也興辦學校,讓孩子們能夠接受教育。

更難得的是,由於當地人沒有正式身分,要接受教育或在社會上找到工作都非常困難。然而,上人幫助他們爭取身分,讓他們能在當地合法生活,而這些努力,都非常不容易。如今,自清邁慈濟學校畢業的學生,有些已回到學校擔任老師,投入教學;有些則在社會上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看到這些成果,我們真的感到很欣慰。

台中縣東勢鎮921地震關懷,慈誠師兄們放下自己手邊的工作,趕赴災區協助搬運罹難者遺體棺木。(1999/09;攝影:徐明江)

而發生在1999年的臺灣九二一大地震,那時災情非常嚴重。最初接到的通知,是需要五百個屍袋,但後來不斷增加,最終追加到兩千個屍袋。師兄們到現場協助搬運屍體,有時屍水甚至流到身上,他們仍堅忍不拔地完成任務;還有人進入冰櫃,每隔幾小時就要翻動屍體防止沾黏。

回顧這些點滴,讓我們覺得,慈濟人真的把不可能化為可能。在這一甲子裡,慈濟究竟為人世間做了多少事情?這些付出,或許有時連慈濟人也未必能完全了解。因此,我們必須更深入地去認識與了解慈濟的歷史。

菩薩行者愛無疆

慈濟踏上佛國,透過職訓幫助婦女學會裁縫與手語,不僅自立維生,也提升了人格與氣質。(攝影:攸尼斯)

我們最近常談到回歸佛陀的故鄉。二千五百多年來,尼泊爾的貧困情況一直延續至今,但因為慈濟人踏上佛國,為他們帶來了很大的翻轉。原本不懂裁縫的婦女,現在透過職訓所學會裁縫技能,她們可以自己縫製衣物,也能編草蓆維持生活。此外,慈濟人還教導她們手語,使每個人不僅獲得技能,也在人格與氣質上得到提升,變得更有人文涵養。

這些點點滴滴,都是來自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慈濟人在當地付出的成果。那裡的環境相對艱苦,烈日炎炎,酷熱難耐。許多志工家庭富裕,甚至貴為老闆,到了那裡,大家一視同仁,全心全意地為當地居民付出。

馬來西亞沙巴州斗湖甘榜狄丁岸多為無國籍人士居住之地,治安不良,當地稱為「黑區」,慈濟人懷著慈母般的柔懷與愛,勇敢走入這些地區。(攝影:葉承恩)

要真正做到這樣的付出,是何其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就是菩薩道。以馬來西亞所謂的「黑區」為例,當地居民多數沒有身分,甚至連警察都不敢進入社區。然而,慈濟人懷著慈母般的柔懷與愛,勇敢走入這些地區,教導孩子識字,懂得人文種種,改變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慈濟,有一句標語:「菩薩行者愛無疆,難行能行菩薩道,安定人心覺有情,誓願度眾斷煩惱,濟貧扶弱愛無疆。」我覺得這句話貼切地表達了慈濟人所做的努力,也成為我們很好的座右銘。

我們每天行在菩薩道上,以愛付出,把握因緣,改變許多人命運,也堅固道心,永不退轉。(攝影:鄭春金)

的確,我們每天行在菩薩道上,每個人都帶著這一分愛。回顧過去的歷史,如果當時沒有及時把握因緣去行動,許多成果可能就不會留下,而時間也就這樣悄悄地流逝。

也正因為我們願意付出,便能改變許多人的命運,這正是慈濟人的因緣──我們何其有福,能夠跟隨上人,在上人的帶領下行走菩薩道。所以,這一分責任、這一分使命、這一分心念,我們都要堅固道心,永不退轉。

(整理自2025年8月26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