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2007年隨師劄記】心醫──智慧的生氣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上人不只是眾生的「知音」,更是眾生的「心醫」。

假生氣

上人示現「生氣相」以警策弟子,真情流露中勉眾慧命增長。(攝影:黃裕銘)

由於台南合心組隊的訊息布達錯誤,導致上人原本想對幹部的叮嚀,意外成了對眾的開示。在台南靜思堂六樓會客室,上人現「生氣相」,拂袖而去。

離開台南前,上人對幹部說:「我不知道如何生氣!現『生氣相』,是希望大家印象深刻。」

說到痛心處,上人哽咽:「真感恩大家用生命做慈濟,但我擔心弟子的慧命沒有成長。我生氣是假的,疼大家的道心是真的。」

聽到上人的哽咽聲,在場弟子懺悔的眼淚,也不聽使喚汨汨而流。

 上人慈示: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志工不是自己的財產,千萬不要夭折別人的道心。(攝影:黃裕銘)

上人日日奔走不息,為誰辛苦為誰忙,就是為這群被煩惱無明纏縛的凡夫弟子。有人向上人報告:「沒信心。」上人鼓勵大家:「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心門沒打開,如何接引人間菩薩。」並殷殷叮囑:「志工不是自己的財產,千萬不要夭折別人的道心。」

當上人踏出二樓會議室,一位師兄面向牆壁嚎啕大哭。他的痛與慟,也映照出上人心中的痛與慟。

智慧的生氣

「六度波羅密」最終歸於「智慧」。

 學佛人也會生氣,但要「有智慧的生氣」,以慈悲導正偏差,而非縱容無理。(攝影:周國強)

曾有學生問一法師:「學佛之人,不可以生氣?」

他回答:「為什麼不可以生氣?」

法師解釋道:「生氣,是要『有智慧』的生氣、發脾氣。」

很多人對學佛之人抱持高標準,法師說:「要求是對的,但並非無理的要求。所以看到孩子有偏差行為,我們要用『智慧的生氣』來導正,而不是讓他們認為『學佛人不可生氣』,而任其『無理要求』。」

法師又強調:「有期望就有要求,是一種『向上又向善』的要求。」因為我們只能幫孩子一時,卻無法幫他一世;唯有教會他們處理生活、尊重他人,才是真正的愛、慈悲與智慧。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所有人。

 上人期盼弟子都能行正道,克己守戒,傳承法脈精神,弘揚慈濟家風。(攝影:李彥緰)

上人的「假生氣」正是「智慧的生氣」。上人期盼弟子都能行正道,理解上人真正要的是什麼,行事不差毫釐、不失千里,能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守規、守戒、守禮儀,傳承法脈精神,弘揚慈濟家風。

(2007年12月8日完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