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對弟子的愛 扶手接住老病苦

0觀看次
A- A+

文.張麗雲

慈濟基金會同仁陪同志工走入年長者家中,不僅關懷身心狀況,也評估居家安全改善需求,推動「安美專案」。(攝影:王佩娟)

上人愛弟子的心,如父母般細膩周到。上人囑咐慈濟人關懷案家的同時,不要忘了身邊年紀漸長的法親。因此自2024、2025年以來,慈濟基金會同仁陪同志工走入年長者家中,除了關懷其身心狀況外,並了解其居家安全改善的需求,也就是「安美專案」。

預先防跌的扶手施作雖稍有進展,仍有些年長者認為自己身體還健朗,不忍讓上人多花費而婉拒。此時志工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善巧勸說、隨機登門造訪,或請精舍師父陪同,務求使命必達。

善巧苦勸 送扶手到家

余士良(右)帶領工班團隊至法親家安裝扶手,讓居家更安全。(攝影:王秀吟)

負責臺中大里區安美專案的余士良,搬出上人當年蓋醫院是預防醫學的概念,「上人要為各位安裝扶手,是基於居家安全、預防跌倒。」他的善巧勸說終於說服了一些人,於是組成四人組工班團隊,深入法親家中探訪、丈量和施作。

其中許智祥因至花蓮靜思精舍出勤務,不慎跌傷髖關節而就近在慈濟醫院動手術。住院期間,余士良先為他準備好電動床、輪椅和四腳拐送至家中,讓他回家後可以使用。許智祥順利出院,經過一個月後,已能騎機車上菜市場購物,余士良還是不放心,帶著團隊去關懷,了解居家環境是否安全。

許智祥每天須爬著又陡又窄的樓梯上樓做早課,讓人擔心他受傷不久的雙腿是否能負荷,於是團隊決定為他平日進出的活動空間安裝扶手,家人看到了,感動志工的貼心,連家裡的安全措施都為他們設想周到。

安裝扶手前,志工用心丈量尺寸和做記號。(攝影:王秀吟)

另一位資深志工李德旺,年輕時以磨菜刀為業,常為大里慈濟會所的大寮磨菜刀,假若菜刀老舊了,他就發心送來一批新菜刀。近年來,李德旺漸趨退化,行動也不方便,生活起居由妻子代為照顧,兩老相依為命。

余士良帶團隊至家中拜訪時,李德旺孤單地坐在客廳看電視,他的妻子束著護腰,扶著牆壁走一條長廊進入廚房,讓人看了很不放心。施作團隊就為他們在長廊上安裝扶手,讓她可以安全地扶著扶手走進走出,照顧李德旺。

余士良感恩上人為年長弟子裝扶手,讓他有機會為法親服務,做得很法喜,也很有成就感。(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2025年6月27日,上人行腳臺中靜思堂,各區扶手施作團隊前來報告施作過程的溫馨點滴。憨厚的余士良說:「上人,我平日只會傻傻地做慈濟事,沒有想到法親年邁可能遇到的居家安全,還好上人貼心弟子,我們才有機會為年長的法親服務。我們做得很法喜,也很有成就感。」

做得「很有成就感」,其實一開始不然。由於施作後須透過雲端上傳資料,對電腦不甚精通的余士良,得花半個小時摸索才上傳一筆資料,但他不恥下問,耐心地學習和請教別人,直到嫻熟後,十分鐘就可上傳一件個案。安裝扶手順手了,法親受惠的人數也跟著增多了。

余士良又向上人說:「還有一些法親很客氣,不願意接受無償裝設扶手,我們會繼續努力說服與關懷,改善他們的居家安全,懇請上人放心。」上人鼓勵他:「其實,你們已經很圓了,做得很好了。如果有法親說不用裝,就告訴他這是師父交代的,要聽師父的話。」上人舉例自己在精舍生活起居的空間,也都有裝扶手,走路才會感到安全、平安,預防跌倒。

對電腦不熟的余士良(左),初期上傳一筆資料要半小時,靠著不恥下問、耐心學習,如今十分鐘就能完成,扶手安裝效率提升,受惠法親也越來越多。(攝影:王佩娟)

隨機探訪 勸說三部曲

大甲地區的扶手安裝也歷經一番波折,十個人當中有九個婉拒。「我們現在身體還很好,還可以出來做,不要給上人花這筆錢啦!」七十一歲的葉秀卿就是其中一位,但是組長饒玉萍發現,葉秀卿走路已有點不穩,多次勸說仍未接受,還拿出先生當擋箭牌,「我先生脾氣不好,若要安裝扶手,必須經他同意,我不能隨意答應。」

因此組隊改變策略,隨機登門拜訪。有一天志工來到她家,看到門開著,就直接進入。葉秀卿緊張地問:「你們怎麼又來了?」當時先生剛好在家,張大眼睛盯著志工看,饒玉萍很緊張,怕吃閉門羹,就柔聲地稱呼他一聲「大哥!」然後告訴他:「我們是上人的弟子,上人很關心年長志工的居家關懷,要我們來了解一下家裡是否需要裝扶手,讓你們居家更安全!」

葉秀卿多次婉拒安裝扶手,組長饒玉萍親自向其丈夫說明上人關心年長志工的居家安全,終於順利安裝。(圖片來源:李弘文提供)

先生聽到是上人送的扶手,馬上說好。葉秀卿卻向先生貶眼說:「不用!不用啦!」先生說:「要啦,這是上人要送給我們的,當然要囉!」扶手就很順利地安裝好了。

葉秀卿的先生以前是水電師傅,後因身體欠安而停業,志工看到他的倉儲擺滿整齊劃一的水電工具,便邀約他加入扶手安裝團隊,馬上獲得他的應允。他雖然十幾年沒有拿電動工具,施工起來依舊專業。

饒玉萍向上人說:「隨機造訪,效果奇佳。今年的成績非常好,施工八十戶,兩百多支扶手。當我們隨機登門拜訪時,家人幾乎都在,他們看到志工親身來為年長的父母安裝扶手時,有的還會說:『爸爸媽媽,你們在『做慈濟』,福利還真不錯唷!」

大甲區饒玉萍(左一)為葉秀卿家安裝扶手後,也邀約她的先生(右三)出來當志工。(圖片來源:李弘文提供)

上人慈悲地再呼籲,「法親們啊,有這麼多法親同修互相關懷、照顧,我們要感恩接受,這樣我們比較平安。」上人提醒,不要忘記年紀越來越大,時日越來越過去,身體的功能也跟著時日消逝,所以自己的安全一定要照顧好。

客家話破冰 牽起法親情

「你們要做什麼?」八十八歲、南投埔里的資深慈濟志工徐米妹,看到志工上家門來,以客語問到。一旁的彭秀蓁是百分百的客家人,就以客語和她互動,「師父關心您,要我們來為您安裝扶手!」

「這麼好喔!」徐米妹露出笑容,兩人語言能通,距離拉近,有了交集。「對,這是上人的愛!」

扶手安裝完成後,彭秀蓁(左)請徐米妹試著扶著走一走,感受安全與穩定。(攝影:施金魚)

南投草屯的慈濟志工彭秀蓁,2023年回去精舍參加慈善座談時,聽到上人提及慈濟人對案家的照顧周到,但不要忘了社區年長的法親,他們的居家安全也要關照到。於是她回到南投後,就號召訪視志工、木工和水電志工,組成施工團隊,深入草屯、埔里、南投和竹山地區,為需要的法親安裝扶手。

徐米妹身體還健朗時,勤於至臺中、大林等地的慈濟醫院當志工,如今已八十八歲了,智力也有些退化,拄著一支雨傘行走。家位於市場內,房子前院出租,她自己獨居在後院。當彭秀蓁與團隊抵達時,徐米妹一頭稀疏白髮,散落肩頭。

平日來訪的埔里慈濟志工聽不懂她說的客家話,彭秀蓁是道地的客家人,在對答間終於拉起了法親情誼。團隊經過丈量,除了施作,也請埔里美髮志工沈意為她剪頭髮,要不然她得等到遠嫁臺北的女兒回家才能修剪。

彭秀蓁(右)帶領工班至埔里資深志工徐米妹家中安裝扶手,也請沈意(左)為她修剪頭髮。(攝影:施金魚)

施作前,志工請在樓上滑手機的兒子下樓,跟他解釋來的目的,他就把手機放下,跟著志工一起施工。沈意為徐米妹修剪頭髮的當下,彭秀蓁一旁與她互動,「你會想師父嗎?」「會啊,但是我的腳沒辦法!」彭秀蓁聽了非常心疼,順手打開電視,告訴她,「你想師父,我們就看大愛臺,師父就會來看您了!」

從客廳、房間、廚房到浴室盥洗,志工都貼心地裝上扶手,讓她不用拿著雨傘,手扶扶手就能自由、安全地行動。徐米妹不會表達任何其他語言,只不斷以客家話說:「怎麼這麼好!這麼好!」慈濟人的親和情,還有上人給弟子的愛都在這根扶手上。

居家安全守護 修剪枝椏兼著做

環保志工姊妹花陳秀梅和陳秀枝的居家環境簡單,除了浴廁外沒其他設施,所以只須裝一支扶手。(圖片來源:彭秀蓁提供)

施作團隊也為草屯一對八十六、八十三的姊妹花陳秀梅和陳秀枝安裝扶手,整理家園。姊妹倆相依為命,是慈濟的環保志工,生活也落實得很環保,居家環境簡陋,除了浴廁,沒有其他額外的設備和隔間,只能做一支扶手。

但是眼尖的彭秀蓁注意到鐵皮屋內滿是黑螞蟻,一問之下,原來是屋外有兩棵老欉的楊桃樹和芭樂樹,枝椏攀到鐵皮屋頂,螞蟻就從樹枝爬進屋內了。彭秀蓁就問,如果施做扶手的時候,順便修剪樹枝,反對嗎?

「不會啊!我們求之不得,就是找不到人來幫我們這個忙。」所以他們施作扶手當天,也把電鋸、剖刀帶著,扶手施工好後,兩位男眾修剪樹枝,彭秀蓁做小工,全身汗漬淋淋,螞蟻也爬滿身。回家前,姊妹倆站在圍籬前,揮手道:「感恩上人,真正感恩你們!」

慈濟志工除了為姊妹花陳秀梅和陳秀枝安裝扶手,也為她們清理戶外枝椏,避免黑螞蟻爬滿屋。(圖片來源:彭秀蓁提供)

一支扶手撐起居家安全,也是慈濟人彼此間的守望情誼。上人讚歎彭秀蓁的團隊:「(慈濟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都是造福人群,是人間真菩薩,很感恩你們。」上人再次強調,「防跌規劃,防止跌倒,我們還要更加努力多宣導,讓大家保平安,等到跌倒就很麻煩了。若要師父不擔心,還是家庭的扶手裝好,如此師父就會很安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