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眾生大良福田|平淡中的深緣

0觀看次
A- A+

口述.釋德勱|採訪整理.陳美羿、徐美華

不需太多言語,慈師父只要幾句同理的關懷,就能讓人安心;因為那是出自他老人家的「真誠」。

還沒出家前,我只要有空就回來精舍分擔一些工作,如一年一度的冬令發放打包,或幫忙摺月刊、貼月刊信封上的名條和地址等。

後來,志業體舉辦很多營隊,我和紅玲師姊(即今勷師父)都是帶慈青營隊,每年營隊來來去去,經常會接觸到慈師父。慈師父會跟打包志工以及營隊的學員「講古」,分享精舍過去的小故事,非常受歡迎。當時與慈師父的緣,感覺好像很深,卻又淡淡的。

我被派去新加坡回來後的那一年,大部分時間住在外面,都是在做慈濟事。回到精舍就直接進入知客室,也支援廣播等,做的都是行政工作,較少做家事內務。因此要圓頂的時候,真正住在精舍的時間不到兩年,但是慈師父支持、肯定我,認為我可以圓頂。所以我如願圓頂,是慈師父對我無以為報的恩德。

他對陶藝情有獨鍾,創作過程的堅持,令人佩服。只是製陶過程中的粉塵,會讓他咳嗽。我總是提醒他要戴口罩,而老人家總是一笑置之,說工作戴口罩不方便。所以他呼吸系統一直不好。

慈悲的慈師父曾經對我說:「你有時候說話,是不是不要那麼兇?」

我會解釋,那並不是兇。「有些事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當下就應該講清楚說明白。我們道場那麼大,錯的事要講、對的事要去分析,不能因為修行,就不講吧?」而慈師父總是叮嚀我六個字:「結好緣!結好緣!」

慈師父就是結了很多好緣,所以讓每個見到他的人,都起歡喜心。只要聽到師兄、師姊有任何需求,尤其是法親往生,慈師父親切的關懷和陪伴,總是讓人感動。因為他的親和,不需太多言語,只要幾句同理的關懷,就能感動法親家屬,讓人安心;因為那是出自他老人家的「真誠」。

記得母親往生時,已將屆八十歲的慈師父,帶著精舍恆師父等,到慈濟大學為母親助緣;那不辭辛勞的慈愛身影,至今令我難以忘懷。慈師父的德行典範,以及廣結好緣,是我修行路上要好好學習的。

德慈師父為大家介紹陶慈坊製作的作品,並贈送茶杯與大家結緣。(攝影:江展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