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風雨任平生|守志不動的德慈師父.書序

0觀看次
A- A+

如常與如願|文.陳美羿

花蓮五月天。

午後。靜思精舍傳來不尋常的廣播:「請常住穿著長衫,兩點四十分,在大殿前集合,準備接駕。」

「接駕」?透露著什麼重大的訊息?「大師兄要回來了!」「慈師父要從醫院回精舍了!」有人輕輕交談著,卻沒有一絲慌亂景象。精舍靜謐如常。

表面淡定的我,內心湧起一陣陣複雜情緒,腦海裏浮現出慈師父的音容笑貌:「慈眉善目」、「如沐春風」……都不足以形容老人家給人的美好印象。

明靜和我並肩走著,不知要在何處「接駕」?「去陶慈坊?」「還是『喇叭口』?」兩人惴惴然。來到園區小徑路口,看見隨師的小林扛著攝影機在楓香樹下等候。我們也停下來,在樹蔭下。

「師姑,不要哭!」小林拍拍我,哽咽道:「您這樣,我也要哭了……」

因為眼疾開刀,遵醫囑戴著墨鏡,小林是怎麼發現我止不住的淚水?

常住師父們魚貫走出來,安靜地排著隊,我們也回到大殿前。佛號聲響起,有人開始啜泣。

「來了!來了!」救護車在前導車引領下,緩緩從山門口向陶慈坊開去。綠籬大樹掩映中的車隊裏,有大家敬愛的慈師父——他回來了!

車隊在陶慈坊暫停之後,順著菩提大道開到精舍大殿前,院長、副院長打開車門,讓慈師父再看一眼他當年做小工協助屋頂灌漿的靜思精舍。然後再繞過後面菜園進來,把慈師父請到醫務室的病床上。

花蓮靜思精舍人文走廊景觀(攝影:周幸弘)

明白了!這天午齋後,聽到志工說,上人在人文走廊「散步」,原來是在勘察慈師父回家的場地和動線。

這時僧眾已經集合到人文走廊,上人先進去對慈師父開示之後,常住五人一組進去和「大師兄」問訊、說話。其他人也在茶水區旁列隊,依序進去禮敬慈師父。

淚眼模糊中,我沒有看清楚慈師父的模樣。出來以後,遠遠看到陶慈坊的職工和志工,不只彎腰合十,而是匍匐下跪。

一九八七年開始,慈師父接引了不計其數的志工,有的是讓父母傷透腦筋的孩子,被慈師父「愛」回來,重塑人生。曾說慈師父「比我媽媽還媽媽」的蘇鈺珉,一走出來就痛哭失聲,無法克制。

陳貴珠、王琇珠、林麗琴……都是跟隨慈師父好幾年的貼心志工,大家哭成一團。

我進簡報室拿我的手機和錄音筆,因為前一天,《慈濟》月刊總編輯王慧萍請我協助採訪,要編寫一本慈師父的專書,陶慈坊的志工都在名單內。

怎麼?一眨眼,他們全都不見了。於是我戴了帽子就往陶慈坊走去。太陽還是耀眼。高高的麵包樹上,已經結滿纍纍的果實,它會一天天長大,然後變成餐桌上的美食;鳥鳴不停……剎那間,我停住,仰望藍天,迷惑了。

我叩問天地——靜思精舍的大弟子、人人心目中慈藹的慈師父,如今示疾在病榻上,而「你們」,卻還是如此「如常」?

含著眼淚到達陶慈坊,大家都在忙。有人在噴釉、有人為佛像底座裝燈泡、有人貼瓶口的膠帶、有人裝箱、貼標籤,準備出貨……各盡本分,生活、工作如常。

「不管慈師父在不在,我們都會認真做,更團結,守護好陶慈坊。」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要讓慈師父安心、放心!」

「不管慈師父在不在,我們都會認真做,更團結,守護好陶慈坊。」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要讓慈師父安心、放心!」(攝影:黃筱哲)

清晨的板聲、早課、早齋、灑掃、志工早會……精舍還是精舍,常住和志工作息沒有一絲異常。

慈師父還在醫務室,被醫護團隊和法眷們悉心看護。每天兩個時段開放探視。回來的第二天,我陪著資深的花蓮師姊蔡秀梅和羅雅馨進去,看到慈師父似乎比前一天更好。

「慈師父!您要好起來喔!我再帶您去發電廠參觀。」五十多年前,任職電力公司的蔡秀梅,買了一打毛毯想要供養常住,來到精舍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慈師父。後來上人把毛毯轉送給照顧戶,開啟了冬令發放傳統,成為慈濟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九十歲的蔡秀梅唏噓道:「慈師父一直叫我『蔡小姐』,讓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

「人生謝幕」時最好的安排

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是國際衛塞節,南傳佛教紀念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的日子;「衛塞」也是月圓的意思。這次月圓恰有「超級月亮」和「月全蝕」,手機上大家都在傳遞月亮的動態和照片。

雖然也很想上三樓看月亮,但多日的極限工作,體力不支,和衣躺下休息,沒想到朦朦朧朧就睡著了。「鈴……」電話把我吵醒。「慈師父走了!」是明靜師姊來電。

「啊——」我大叫一聲,跳了起來。一看時鐘,晚上九點多了。

雖然不意外,但還是很難過。我梳整了頭髮,坐著默念佛號。要不要去精舍呢?現在進得去嗎?

我想師父們一定不想勞師動眾,所以我沒有去精舍。打開電腦,開始寫稿,讓慈師父的專書盡快出版。

第二天到精舍,一如往昔,大家如常做自己的工作,彷彿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昨天晚上,常住和志工主動分批來念佛。不到八小時,凌晨四點多,慈師父的大體就送達慈濟大學,將來要當模擬手術的無語良師。」聽到如此描述,我心裏的感傷,瞬間化為無比的歡喜。

記得很多年前,看到政壇名人宋楚瑜的一則新聞:夫人陳萬水癌末時,想要回家,但是宋楚瑜認為醫院才有專業人員照顧,所以沒讓夫人如願。後來夫人過世了,宋楚瑜把骨灰帶回家,後悔莫及。後悔當初沒讓妻子在生前回家,在家安詳過世,相當自責。

慈師父能在捨報前三天回到精舍,在他熟悉的環境中,周邊有相熟相知的法眷陪伴,可以聽到打板、早晚課誦、志工早會……想必他老人家會很欣慰、很安穩。「回家」,應該是每個「人生謝幕」時最好的安排。

捨報之後,又能如願地到慈濟大學當大體老師。慈師父事事如願,當無遺憾。

德慈師父捨報之後,又能如願地到慈濟大學當大體老師;事事如願,當無遺憾。

大雨過後,我獨上三樓露臺,高聳的中央山脈上,白雲潔淨到令人屏息,無盡的青天,無法形容的……原來「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詩句,就是眼前這般景象。

在陶慈坊,凝視著青花瓷。想著慈藹的、笑瞇瞇的慈師父,現在,您在哪兒?

三十多年前開始,慈師父埋首陶瓷泥中,屏氣凝神的拉坏,那背影,恍如入禪定的境界;一分鐘兩萬多轉的小電鑽,在薄薄的白瓷上,細心刻出法華經句,何嘗不是「守之不動」的堅定功夫?

陶慈坊有慈師父發想設計的,精美的無量心燈、竹節壺、大白牛車、宇宙大覺者……佛經經文、慈濟故事,都是他創作的題材。

一塊木頭,要經過千刀萬剮的雕琢,才得以成為一尊人人禮敬的佛像;一坨泥土,要經過捏揉、捶打,在千度以上高溫的燒煉,才能成就精美絕倫的菩薩像。一個出自偏鄉的僧人,應也是百千萬劫累積的福報,才得以在靜思精舍、上人的座下修行。

如今慈師父世緣圓滿,看到老人家能「如願」回到精舍捨報、「如願」成就大體捐贈,真是為他歡喜、為他讚歎!

靜思精舍大弟子慈師父殞落,精舍沒有一絲騷動和異常,上人慈示:一切「如常」!於是,生活作息「如常」,各盡本分也「如常」。世事多變,但是能「安住」與「如常」,不起一絲波瀾,就不至掀起巨浪。

謝謝慈師父,您的生前與身後,都給我們上了珍貴的一課。

編寫專書的因緣

三十五年前,我初入慈濟,那時候我們稱「大師兄」的慈師父,身上煥發的慈藹有股隱隱的吸引力,令人歡喜並與之親近。後來改口叫「慈師父」,更是喜歡人如其名的他。

大人跟他有說有笑;小孩見到他也是跟前跟後;就連小貓、小狗,都喜歡親近他。這一點,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甚至是羨慕不已的。

慈師父知道我在寫慈濟的故事,所以他很樂意跟我分享,甚至帶我去看第一個慈濟屋,好小好小的阿拋伯的水泥房。可惜現在已經拆掉了。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日,在羅東聯絡處,上人對我說:「你回來花蓮住吧!」師命不可違,我就乖乖回去花蓮,每天進去精舍隨師、寫作。上人說:「慈濟人的歷史不留下來,是我失責。」又說:「你們寫作的人也有責任。」

上人很急切地要把慈濟人的故事寫下來,說:「會寫的人自己寫,不會寫的人叫別人寫。」又勉勵文字志工:「你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又能寫文章,只當個家庭主婦太可惜。希望大家都能善盡本分,為社會做更多的事。」

我在群組發起徵稿:「寫自己」、「寫家人」、「寫最熟悉的慈濟人」……文稿紛紛寄來,我一邊讀著,一邊分類,希望能夠蒐集到品質優良且足夠的量,好結集出版。

不料四月初,發生太魯閣號火車事故。我暫停手邊的工作,召集可以來花蓮的志工一起展開採訪,文稿提供慈濟月刊及專書。「別怕!有我們在」專書在短短不到二十天問世,真是佩服人文志業中心的出版效率。

四月中,我回臺北開白內障,遵醫囑一個月內要作好術後的保養。因此也來來回回在臺北、花蓮之間。

五月十二日,我再回到花蓮,三天後,臺灣北部爆發新冠疫情,我因此不敢北上。二十二日,《慈濟》月刊總編輯王慧萍告訴我,要為德慈師父編寫一本專書,並附上初擬的大綱及預計採訪的名單,希望我能協助。

之前有聽說慈師父在花蓮慈濟醫院開刀,心裏牽掛。沒想到春節過後,在精舍看見慈師父出現,趕緊趨前問訊。慈師父看到我說:「你回來了?回來寫文章喔!」我又意外又高興,慈師父雖然消瘦很多,腦筋卻是清清楚楚的。

後來聽說慈師父再去住院。就在慧萍給我「任務」的第二天,五月二十三日下午,慈師父由救護車護送回來。二十六日晚間,在月全蝕復圓時刻捨報。

這期間疫情嚴峻,我無法請文字志工來精舍,只能帶著筆記本和錄音筆,採訪常住師父和陶慈坊的志工。後來還透過電話,採訪照顧慈師父的護理人員,然後將錄音檔寄給臺北的志工聽打、撰稿。

每一個人都對慈師父有無比的敬仰和緬懷,我也不例外。但是檔案、文稿之多,要登錄、轉寄、校對、再登錄、轉寄,我戰戰兢兢,深怕一個閃失,遺漏了受訪者或撰稿人的心血。

想到慧萍和秀花、嘉琪面對如雪片飛來的稿子,不眠不休地整理、編修,我更不敢懈怠。我們都懷著恭敬虔誠的心,為靜思精舍上人第一位大弟子德慈師父編輯這本專書,全力以赴。

我無暇撰寫三十多年來,我所認識的慈師父,但是觀察到:慈師父殞落,精舍生活步調沒有絲毫動盪和異常;而慈師父在辭世前三天,能回到他熟悉的地方,安詳捨報;助念不到八小時,又能送到慈濟大學當大體老師。

幾人能夠啊?

所以我寫了「如常」與「如願」。一方面向慈師父致敬;一方面希望引起共鳴。一個人重要的是「生前」——志節、人品、造福;而不是「身後」——治喪要多鋪張、多熱鬧。

這本專書,收錄了七十多篇文章,近十三萬字。獻給「德香遍滿,慈悲無量」,為慈濟「樹家風、立典範」的德慈師父!

圖左:德慈師父與精舍常住師父、常住師姊與清修士舉辦讀書會,一起精進共修,分享法益。(攝影:釋德澡) 圖右:德慈師父向學員們解說菩提禪心茶具,其代表的意義就是「喝心茶、傳心法」。(攝影:賴燕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