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慮挈
冰箱是一種在近一個世紀內發明的家用電器,不僅可以對食物進行保鮮,還廣泛應用到儲存醫藥品等領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這台外型漆料剝落、鏽氣斑斑的三角冰箱,雖不起眼,卻承載了一段回憶......
中國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冰箱」。古籍《周禮》中,記載了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一個內部中空的容器,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這顯然是現今地球上,使用最早的「冰箱」。
靜思精舍也有一台最早期的冰箱──一台已有四十幾年歷史的三角冰箱。2006年9月9日,精舍柴房搬家,翻出了這段四十幾年前的回憶。德慈師父特別交代,這台三角冰箱有古!古!古的紀念性,並強調一定要保留,絕不可丟棄。
德曜師父打開三角冰箱的門,清理出裡面的「寶貝」,其中包括德慈師父的陶瓷藝術書籍等各類物品。清理過程中,他一面清理,一面說著:「這是沒有電線、不會冷的冰箱。」這台冰箱分成上下層,下層又以鐵網隔成三格,大家小心翼翼地為它尋覓一處有垂直線的角落讓它安身。
古代人以「冰鑑」作為冰箱,精舍的常住師父們在克難生活中也借鑒此方法。
這台外型漆料剝落、鏽氣斑斑的三角冰箱,默默地立在倉庫外的柱腳邊,雖不起眼,卻承載了一段回憶......
1966年住在普明寺時,交通不便,難得出門一趟,就會多買一些豆包。然而花蓮多雨潮濕,食物很快就壞掉。德慈師父述說,當時沒有錢買冰箱,於是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存到錢,便請焊錫工人製作一個能放「冰仔角」的三角形冰箱,因為三角形的設計比四方形的冰箱便宜又不佔位置。
古時候的人用「冰鑑」當冰箱,在克難生活中的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也想到此方法。當三角冰箱做好時,興高彩烈的德慈師父買了「冰仔角」放進去,並將豆包等食物一起擺進去,心想關上冰箱門後,冰塊就不會融化,食物也可以保存久一點。
然而,隔天打開冰箱門,卻發現冰塊早已融化,豆包也因潮濕而發臭。看到這一幕,心裡好難過。這台只使用過一次的冰箱,後來也成了置物櫃。
德慈師父述說這段往事時,笑呵呵地道出早期那分克難的紀念性。他說:「那是我們當時很辛苦,沒有錢買冰箱,省吃儉用存到錢請人做的......」
(2006年9月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