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淑懷
為慶祝豐原慈濟宮建廟三百年,2024年農曆11月24日起舉行為期七天的百年大醮活動。(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豐原慈濟宮,原名「觀音亭」,始建於清治時期乾隆年間,至清嘉慶六年(1801)更名為「慈濟宮」。這座位於臺中市豐原區的媽祖廟,因坐落於葫蘆敦街上,老一輩的人稱之為「葫蘆敦媽祖」;是以慈濟宮,又稱豐原媽祖廟。
◎建醮推動齋戒 關懷弱勢家庭
為慶祝豐原慈濟宮建廟三百年,2024年農曆11月24日起(國曆11月24日)舉行為期七天的百年大醮活動。豐原區慈濟志工受慈濟宮、區公所及里長協會的邀約,責無旁貸地接下為六個壇醮,一天六百位工作人員及三十六個里中九百多戶弱勢家庭,準備午餐和晚餐的工作。
志工忙著為弱勢家庭整理七天茹素共齋餐券,屆時逐一送上。(攝影/李彥緰)
志工藉由大醮落實推動齋戒茹素,而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2024年11月12日在與上人的溫馨座談中,志工陳慧珍提到,原來廟方建議用一次性的餐盒,餐後也不用大費周章清洗。然而,志工們堅持並解釋溝通:「一餐六百個餐盒,一天兩餐,七天就有八千四百個餐盒,垃圾量過於驚人。特別在氣候變遷的這時候,如果再不重視環保,環境將越來越差。」最終,雙方取得共識,廟方也欣然接受。
廟方也允諾,請工作人員自備環保筷,用餐後的餐盒由廟方飲膳組負責清洗,再交由志工收回,下餐繼續使用。每天一千五百個餐盒,除有善心人士護持外,餐費也由廟方隨喜捐贈,這分善的循環,讓愛無限延續。
志工、會眾大家攜手清洗餐具,共同成就百年建醮活動。(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百年盛事,豐原區、東勢區、后里區慈濟志工總動員。女眾香積組,輪區輪餐洗菜切菜;機動組男眾也輸人不輸陣,不只承擔交通,讓活動、送餐順暢,還承擔「煮飯」。志工劉益旺說,「每天一千五百個餐盒,量很大,必須用大飯鍋煮,一鍋八十人份;考量女眾的體力,而且六七十歲高齡居多。」聽到弟子分工合作,上人點頭,表示放心。
◎百年建醮社區盤點 苦難家庭在裡面
九月二十一日,一百三十二位慈濟志工分成三十七條動線,針對豐原區公所提供的資料,啟動送餐券。這三十六個里包括低收入戶及獨居長者,總共有九百多戶,志工不僅親送餐券,並逐一關懷,發現許多人家需要幫助,或是「安美專案」和輔具的協助。志工希望通過這次的活動,能夠找出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讓慈濟的訪視工作更加落實,貧苦的家庭能得到幫助。
132位志工分為三十七條線,逐一走訪案家送達餐券並進行關懷。(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上人說:「這樣就對了,這樣很對,繼續這樣(做),過去沒有發現到的,(這次)發現到就去付出。」
一對八十幾歲的老夫妻,子女均已過世,兩人相依為命。阿公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罐頭,作為建醮齋戒七天的餐食。
志工看到桌上擺滿瓶瓶罐罐的素食罐頭,心生不捨,說不定初一、十五吃素的老人家都是這樣吃的。志工趕緊向老人家說明來意:「這七天,慈濟人會配合廟方,每餐提供不同口味的素食餐食。吃素不僅要吃得美味,還要吃出道理,悟出健康、福氣及環保。」老人家聽後非常高興,不只稱讚志工貼心安排,還說:「有慈濟真好!」
志工親自將七天餐券送到弱勢家庭,案主很高興地道感恩:「有慈濟真好!」(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另一對兄弟,弟弟十七歲時車禍受傷,導致四十多年來因癲癇發作經常跌倒受傷。十幾年前父母相繼過世後,哥哥便獨自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每天為臥床的弟弟更衣、盥洗,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六年前,哥哥因肺部有氣結而經常感到喘不過氣,時常到醫院掛急診,留下弟弟獨自在家。最近,急診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哥哥十分憂心。志工因送餐券的因緣,得有機會給予關懷,並建議哥哥是否考慮讓弟弟住進專門機構,能得到更好的照顧,自己也可以專心調養身體。哥哥也同意,等安置好弟弟後,體力恢復了,將跟著志工行善做好事。
父母雙亡後,哥哥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因車禍臥床的弟弟。(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病苦志工見貧病 感受自己是有福人
在社區暗角,志工蘇美惠見到坐輪椅的林女士。她罹患家族遺傳的「神經傳導組織壞死症」,俗稱漸凍人,不良於行已經二十幾年。她今年三十歲的兒子,一出生,腳板已經變形,無法正常行走。雖然學校畢業後有找到一份工作,由於走路不穩常常跌倒,感到自卑,最終無法繼續工作。經醫生診斷,才知道也是遺傳媽媽的基因,漸凍症患者。
林女士的先生做土木工程臨時工,收入不穩定,全家人的生活全仰賴他的收入以及低收入補助款。有一次,林女士的先生跌倒就醫,兒子請醫院社工幫忙申請補助,過程中似乎自己受到嘲笑,最終放棄了申請。此後,全家人的心更加封閉,不僅生活困難,甚至連家裡的燈光和電風扇都捨不得打開。屋內灰暗又悶熱,毫無生氣。
蘇美惠不畏病苦,勇敢跟著隊伍送餐券,並請上人放心,她會把身體照顧好,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蘇美惠看到這個家庭的苦,感歎病苦心更苦。她慶幸自己雖然也生病了,但提起勇氣,勇敢跟著大家走入社區送餐券,體會上人所說:「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見苦知福後,才明白自己並不是最苦最可憐的那一位。因為轉念、把握因緣,看到更苦的人生,體驗人間疾苦,蘇美惠跟上人發願:「要跟隨上人做到最後一口氣。」
◎社區好鄰居 靜思堂心靈居
志工感恩廟方共善共行,還發行一萬本「平安護照」,鼓勵民眾自十月份起,帶著「平安護照」蒐集各宮廟景點的印章,其中慈濟豐原靜思堂也成為景點之一。
廟方的平安護照於10月發行,會眾來到豐原靜思堂景點蒐集印章,感受環境的清悠與寧靜,並邀請朋友一同前來體驗。(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豐原靜思堂自啟用至今已有二十年,許多會眾首次進入,便直言「清幽、寧靜、讓人心靜」,並相約下次邀請朋友一同前來。而志工則提供一〇八句靜思語的小冊子,與來訪的會眾結緣。這不僅促進了宗教交流,也使靜思堂的運作更加活絡。
此次建醮活動,有了豐原靜思堂和各方志工的大力支持,以及善心人士提供的所有資材而圓滿落幕。志工們也與該會單位及社區代表共同簽署了「祈福共齋 茹素生活」公約。豐原慈濟宮主委陳誌鋒現場宣布響應,希望能有更多民眾繼續茹素。活動不僅延續了宗教文化,也推動了蔬食理念,期望媽祖的信徒,都能成為慈濟的法親,善緣匯聚,讓慈善的種子在社會各個角落茁壯成長,共同攜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慈濟宮主委與里長們一起簽署「茹素生活公約」,希望透過這次建醮,推動更多人蔬素護地球。(圖片來源/陳品如提供)
上人感恩鄉親菩薩們的貼心:「慈濟宮是大家去拜拜求福的地方,而慈濟人在世間造福,只是因緣巧合;愛的力量,一旦啟發,便是世間最溫暖的感覺。」
上人又表示,世間有很多悲情和苦難的人。如果不是進入慈濟,大家也不會知道人間疾苦、老病的孤單。在慈濟,才有這樣的因緣讓大家看到苦境。
上人特別提到供齋,五百個便當需要三十七隻雞和一隻豬,若轉為素食,即可避免這些生靈被殺,這就是放生。上人強調:「要培養愛心,愛心疼惜生命。不要說無魚無肉不營養,那是錯誤的。期待大家智慧要增長,不是有善心就好,福跟慧要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