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淨|整理.編輯組
慈濟走過六十年,上人以一生心力推動四大志業與八大法印,從小靜思逐步拓展至全球。(攝影/黃宗保)
慈濟至今已快一甲子了,回顧這段歷程,上人用了一生的心力,從一個小靜思,慢慢拓展到全球。上人推動慈濟的過程感覺很快,設定四大志業及八大法印後,就一步一步地朝著目標邁進。
◎人類文明的步伐與科技的飛躍
但綜觀人類的發展史,早期人類以狩獵為生,直到大約公元前一萬年,逐步轉變為農業社會;再經過約七千年,人類才開始進入城市和文明的發展。所以,最初的發展相當緩慢。
然而,18世紀工業革命後,社會環境在動力技術與科學家的發明下快速發展。20世紀,信息時代來臨,科技和資訊的進步成為協助社會運作的重要工具,整個世界的發展由地球奔向宇宙太空。
現代中醫結合科技,雙手輕放於檢測儀器上,幾秒鐘後顯示檢測結果,醫師隨後進行解說。(圖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如今來到21世紀,這個時代被稱為科技與環保時代,科技研發更快速,頻繁的天災人禍災難也越來越急遽。我們覺得慈濟的步伐已經很快,但社會運作和氣候的變化節奏更快,尤其是人工智慧(AI)的發展,短短幾十年間,已邁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階段,開始讓機器模擬人類的行為,期待能為人類解決更多的難題和不便。
對於AI的快速發展,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看法,但對於慈濟人而言,四大志業與八大法印在醫療、教育、人文與慈善活動中,都可以看到科技被有效運用在推動慈濟志業上的軌跡。
◎科技進步與人類心態的平衡
科技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人心,如同一道菜的美味,全憑個人心態與福報而定。(圖片來源/freepik)
面對新科技的發展,有人持悲觀態度,認為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可能被有心人利用進行詐騙、傷害人類等非法行為,或者導致工作被科技取代;反之,也有人抱持樂觀的看法,認為這些科技能夠為人類帶來更多的幫助。事實上,面對這些問題,科技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人的心態和認知,就像同樣一桌飯菜,有人覺得很好吃,有人覺得普通,這都歸根於人類潛藏的意識和福報。
今年10月20日的人間菩提,內容在表達人工智慧新時代的應用,必須戒慎虔誠回歸本性,上人開示說,如果有情與無情混亂了,智慧與道德就要面臨挑戰。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因為這也是現今社會許多人所糾結的重大課題。上人也提到,如果人類不斷去追求物欲,就會迷失自己,知識愈高,智慧就破壞的愈厲害,最後損傷了人人本具有的本性,也破壞了大自然的運行。
宇宙的奧秘或許應從更深層的宗教與哲學視角來探索,指引我們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以智慧與道德為指引。(攝影/黎恆義)
如何善用科技,並將其轉識成智,正是我們努力的主要目標。儘管目前科技持續進步,但在科學本身的框架中,仍存在許多難以解釋的問題。例如史蒂芬.霍金提到宇宙的形成,最終也認為應該從宗教的角度來思考,甚至愛因斯坦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發現科學與宗教、哲學的交集越來越密切。
其實,思想是一切萬物的根基,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BC800~BC200),各地都出現偉大的精神導師,比如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他們的思想成為文明演進的原動力,至今也還深深影響科學、倫理、藝術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比較不一樣的是這些智者群中,代表印度文明的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宗教家。
◎四大核心概念與緣起思想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超越泥濘而綻放,喻示佛教教理之純淨深邃,從緣起法到空性、萬法唯識、萬法唯心,指引眾生實踐成佛之道。(攝影/鄭春金)
釋迦牟尼佛於西元前六世紀創立佛教。特別的是,佛陀說他並未創立任何教義,而是發現了宇宙的真理,並依此展開佛法的思想。為了因應眾生,佛陀講述了三藏十二部經,引導眾生如何實踐成佛之道。佛教的教理,源於佛陀的親身修行,透過五年參訪、六年苦行靜心思惟證悟而來,這些宇宙真理我們都可以實修實證,不是停留在理論上。
那麼,佛陀究竟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了「緣起法」,這是佛教基本的核心思想正見。然後由「緣起法」再開展出「空性」、「萬法唯識」、「萬法唯心」的理論,成為佛教的四大核心概念。
每一個果報都源於過去的業力與當下的心念,無論是苦果還是樂果,都是行為與心念交織的結果。(攝影/鄭春金)
緣起法的重點,旨在說明世間一切事物皆由眾緣和合而成。所以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概念,比如植物的成長、科學的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等等,都需要眾緣和合才能成就。而佛法提到的「因緣果報」,「因」是過去造作的業力種子,每個人都有無量無邊的業力種子;「緣」是心念,主導業力種子的發展;「果」則是當因與緣相遇時所產生的苦果、樂果;「報」是說果報的產生分為現世受報、來生受報、多生後才受報及沒有果報四種。
例如,當你在路上看到一隻狗,覺得看牠不順眼而踢了牠,牠回頭咬你,這便是痛苦的果報;相反地,如果幫助一個人,對方以歡喜的態度回應,讓你心生喜悅,這就是快樂的果報。這些因緣所產生的果報,有時今生做今生受報,有時今生做來生受報,甚至可能多生以後才得果報,或者沒造什麼業無果報可見。因此,在因緣果報的運行與緣起法的概念裡,心念被視為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攀緣心到永恆的真實心
透過每日早晚課與聽經聞法,將心念從攀緣心轉化為真實心,不再受外界變化影響,保持堅定與澄澈。(攝影/張進和)
經典上說心念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攀緣心,這是由外在刺激引發的念頭,本質會隨境生滅,這種心不能依止,因為它會帶著你流轉生死不斷輪迴,但在日常生活中,99%的心念運作都屬於攀緣心,而攀緣心又分好的攀緣,比如去行善、拜佛;不好的攀緣,比如去花天酒地、說謊等。另一種則是真實心,它來自內心深處依止道理後,如理的思惟與觀察,知道這想法是正確的,於是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念。
有一次,黃思賢師兄問上人:「上人,我很努力在做事行善啊!上人也很努力在做事行善!為什麼您的叫願力,我的就叫執著?」這是因為一般人的心念都是攀緣心,看到好事就趕快去做,執著它是否有功德,但往往無法輾轉持續下去,遇到障礙或誘惑時就放棄了。相反地,如果一件事情對眾生有益,且有助於你往成佛之道走或成就六度萬行,你就不斷地持續堅持下去,這便是願力。
持續修行如擦拭灰塵,使心鏡重回澄澈,洞察世事。(攝影/陳逸寁)
攀緣心如何轉變為真實心?「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記住了他聽過的全部佛法,但卻沒有如理思惟,只停留在攀緣的知識層面,所以遇到摩登伽女的幻術就迷惑了,差點失掉戒體。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記得,不管做任何事、學習任何法,都要依據道理,反覆推敲義理,如果是對的就要融會貫通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像我們每天做早晚課、聽經聞法,甚至持咒,這一切都是為了瞭解義理、洗滌塵垢、熏習心性,將攀緣心轉變為真實心。
我們之所以容易起煩惱無明,總感覺放逸、懈怠比較快,要精進學習很難,是因為心如同一面鏡子,每當我們起心動念造作時,這些無明煩惱,就會像灰塵一樣慢慢覆蓋在心上,久了心鏡就無法澄澈、透明地看待事情。所以容易起無明煩惱,是因為灰塵就在最上層,最容易浮現出來,要清洗時也一定先從表層開始處理。
拔草如同佛法的對治法門,逐步解決煩惱、業障,但若從心念端正開始,便能徹底拔除內心的雜草,清淨無染。(攝影/蕭智嘉)
當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後,日常的身口意造作就需要格外謹慎。為什麼我們平時要提倡「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其目的就是不讓心鏡蒙塵,儘量熏習好的習性。
其實業力、煩惱本身不可怕,因為我們知道它有方法可以處理,真正可怕的是心中起顛倒沒有正確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就像開車走錯路了還猛踩油門。佛法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它對治的方法如同拔草,表面問題可以逐步解決,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連根徹底處理。然而,如果從心念開始端正,牢牢把握住真實心,那麼滅業障如翻大地,就像用機器去翻土,一下子就能將草連根拔起。所以,心念非常非常地重要。
◎成為自己最好的領航員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未來的科技、社會與經濟發展,將遠超我們的想像。(攝影/呂孟玲)
時代的巨輪不會停止,透過歷史的洪流,我們可以知道它轉得越來越快。未來的發展,無論在科技、社會環境還是經濟方面,都將超乎我們的想像,這絕非現在可以預期的。
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科技發展,其實都是在提升我們生命的法門,都是在轉識成智,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如何去運用這些科技。
當然,心智會引導物質,從經典到科學家的發現,我們逐漸瞭解,心智才是運轉世界的主要關鍵。因此,在面對未來的新世紀,我們只要掌握正確的思惟並善於運用相關科技,自己就是最好的領航員。
(整理自2024年11月04日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