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昱
靜思精舍蓮花池旁邊,有兩尊石雕小沙彌,模樣很莊嚴、很可愛。如果您不認識德恩師父,請先看看那小沙彌就可以想像他的模樣了,他就是莊嚴風趣的──德恩師父。
德恩師父,民國三十五年生,因兄弟姊妹多,所以除了父親上班之外,母親也要經營小生意貼補家用,因此父母經常早出晚歸,她就讀小學時,即能幫忙家事,每天做好早飯後再上學,分擔母親的辛勞。
十七歲時,母親不幸生病往生,隔年上人在慈善寺講《地藏經》,他也親聆佛法,心中的哀傷疑惑才頓時豁然開朗。
靜思精舍蓮花池旁的石雕小沙彌,莊嚴中帶著可愛,就像德恩師父──莊嚴而風趣。
跌了一跤,撿來法寶
德恩師父聽經的因緣也很特別,那時他在哥哥的洗衣店幫忙外務,有一天收了一批衣服回來,已經是正午時分,天氣又熱、肚子又餓,可是電話鈴又響了,還得再去收衣服,她就抄近路──由田間的小路去,騎著腳踏車一不小心連車帶人跌進小溪裡,約一人高的溪岸,她爬不起來,而且右手骨折了。
當時泡在水中心裡很急,但是看到有人來了又不好意思,趕快躲起來,人走遠了才喊:「救命呀!救命呀!」幸好被一位太太發現了,才被救起來。療傷的這段時間,就陪鄰居(莊是老菩薩)的孫女去聽經,這確實是「因禍得福」──跌了一跤,卻撿到法寶!
上人在慈善寺講《地藏經》時,法緣很盛,許多人去聽經,也有人想皈依,但是上人曾發願:一、不當住持。二、不趕經懺。三、不收弟子。因此很多信眾雖然想皈依,卻不敢開口請求。
那時莊老菩薩的孫女很想皈依,她因小兒麻痺腳有些跛,上人可能不忍心拒絕她,因此德恩師父(仍帶髮)也趁機要求一起皈依。上人賜予法名──紹愍。那時聽經已成為習慣,不管白天工作多累,晚上她們一定去報到,即使時間已晚,但是看看上人也好。
住進地藏廟後,德恩師父即開始過著自耕自食的修行生活。
上人結夏安居回來後,暫住於許聰敏老居士家,晚上在東淨寺講經,當時德融師父(仍帶髮),也跟隨著上人。因許老居士的子女均旅居國外,所以德恩師父在許老居士夫婦家作伴。後來德慈師父又借住於地藏廟。「慈師父講古」時說:「一擔挑雞兩頭啼」就是這段時期,師徒分居兩處,又沒有安居之處,確實非常為難。
五十三年除夕夜,德融師父和德恩師父結伴到地藏廟,那時他們都很年輕,但已決定要走修行的路。由於許老居士家仍需人手,不得已德恩師父又回去幫忙,直到五十四年七月底才正式住進地藏廟。中間那段日子,經常騎腳踏車到「農場底」親近上人,途中須經過吊橋,非常驚險,但他們依然勇猛精進!
德恩師父說:「住進地藏廟後,即開始過著自耕自食的修行生活,當時我連鋤頭都不會拿,還好有師兄教我。有一次,我挖土時,突然挖到一條黑白相間的蟲,牠的頭尾都還埋在土裡,我很高興地喊:『嗨!趕快來看,這裡有一條很漂亮的蟲!』大家過來一看,啊!原來是毒蛇──雨傘節!大家立刻逃之夭夭。」
師公來看我們!
1965年隨師至太魯閣參觀(左圖);1969年11月與師公、上人合影於大殿前(右圖)。
「過了不久祥德寺落成,那時師公上人正好來看我們,他老人家看到大家生活十分艱苦,於是建議上人帶我們到嘉義的妙雲蘭若安住。」
德恩師父說:「那時我們住在小木屋裡,師公來了也沒地方住,就住在旅館。因生活清苦沒有好東西可孝敬師公,唯一比較好的是蘆筍罐頭,平常捨不得吃,放在高高的壁櫥上,我怕師公看到我爬那麼高就把門關上,然後爬上去拿,沒想到上面有個洞,師公正好一眼就看到我,當時好尷尬又靦腆,不禁莞爾。」
那時上人已答應師公的建議,一切工作事宜都安排好了,搬家的車資師公也代為準備妥當,只是還沒有訂貨運車。而花蓮本地的老菩薩們捨不得上人走,不知何時聯名上書,請求師公讓上人多留在花蓮幾年。
因緣巧合的是德融師父的父親生病,上人到鳳林的某大醫院去探望他,就在那醫院的門口看到一灘血......,引發上人要成立「功德會」的決心。老菩薩們捨不得上人離開花蓮,上人就把這個心願提出來,老菩薩們立刻說:「只要上人願意留下,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願意!」這是慈濟功德會成立的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