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明靜(花蓮)
2024年,慈濟慈善志業為了回饋佛陀故鄉尼泊爾,開始推展「一村一協力」活動計畫。志工們分批分組,上午入村進行訪視關懷,下午則逐戶邀約村民前來參加各種愛灑活動。
◎佛陀故鄉 再見貧婆
今年3月底,慈濟志工在藍毘尼的第十里菩薩招生時,該區的蘇米達(Sumitra)阿媽也受邀前來聆聽《證嚴上人說故事》。
慈濟慈善志業於尼泊爾推展「一村一協力」活動計畫,並邀請村民聆聽《證嚴上人說故事》。(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蘇米達今年七十歲,與八十歲的先生馬丹,住的是幾片鋅板搭建的屋子。小小鐵皮屋屋頂經常漏水,生活環境非常簡陋;夏季氣溫高達四十幾度,屋內燠熱難耐,他們幾乎整天蹲在屋外。
雖然他們育有三兒一女,但大兒子因病往生,另外兩個兒子雖然住在附近,但也很貧窮,沒有辦法照顧他們。唯有嫁到印度的女兒偶爾會回來探望,因此這對相依為命的兩人,只能靠乞討維生。
然而,乞討生活很不穩定。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蘇米達的健康狀況不佳,經常發燒和腹瀉,變形的膝蓋骨,加上嚴重的關節疼痛導致她走路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家中沒有廁所,她必須走五百米才能找到方便的地方。這段距離,正常人只需七分鐘,她卻要耗費二十五分鐘。
長期營養不良的蘇米達,經常發燒和腹瀉,變形的膝蓋骨,加上嚴重的關節疼痛導致她走路變得非常困難。(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再窮也要布施
儘管身體非常不舒服,蘇米達卻很喜歡聆聽《證嚴上人說故事》,從不缺席。4月3日共修時,得知花蓮發生大地震,在志工的帶領下,她雙手合十,跟著眾人虔誠地為災民祈禱。因為當地居民普遍生活貧困,志工並未呼籲捐獻。
到了4月4日,當村民們又來聽故事時,一些家庭主動帶來米、蔬菜和錢,表示要為花蓮地震災民盡一分心力。即使吃了上餐沒下餐,蘇米達一顆布施的心很堅、意很決。她拄著拐杖,一手努力地從身上掏出僅有的錢──十五盧比(約合新臺幣四元),鄭重地交給志工。「我雖然沒有很多錢,但夠用。」善良單純的她很知足:「1993年地震的時候,慈濟幫助過尼泊爾很多;2015年地震的時候,又幫助尼泊爾這麼多。現在臺灣有需要,我們怎能不幫助和支持呢?」
蘇米達為善不落人後,提著一桶靠乞討省下的米撲滿來到共修處,誠心誠意地獻上她的愛心。(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5月20日,第十里首次回收米撲滿。蘇米達為善不落人後,也提著一桶靠乞討省下的米撲滿,費力地「挪步」到共修處,誠心誠意地獻上她的愛心。這幅畫面,讓在現場陪伴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黃曉清(慮曉)相當感動。
「阿媽就像佛陀時代的貧婆。」黃曉清事後感慨道:「即使一無所有,還是願意布施,真的很讓人感動。」而蘇米達卻表示:「生命的價值就是要幫助人,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快樂。」在她乾涸的生命,因為法水的滋潤而變得豐潤。
◎微小布施的大愛
米撲滿回收活動中,共有十七戶會員家庭參與,總計捐了大約三十公斤的米。(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當天的米撲滿回收活動中,共有十七戶會員家庭參與,總計捐了大約三十公斤的米。志工們共識後,一致決定用全村人的愛心來幫助蘇米達夫妻,讓他們不需乞討維生。
8月5日的慈善溫馨分享時,宗教處海外事務室蕭靜湲主任在分享這位「貧婆」的故事時,也感動得幾乎哽咽。她說蘇米達總計捐了2.003公斤的米。「我很不捨得把『003』拿掉,因為我覺得,婆婆的每一粒米都那麼珍貴,所以就把它保留了下來。」
蕭靜湲說:「自從遇見慈濟,聽了上人的法之後,她不僅布施錢、布施米,甚至還可以法布施。」每次《證嚴上人說故事》後,志工會帶動靜思語等活動,並邀請大家做心得分享。
每當結束《證嚴上人說故事》後,志工會帶動靜思語等活動,並邀請大家做心得分享。(圖片來源/簡報擷取畫面)
聽過「一牛三報」說因果故事的蘇米達,知道「口業可怕」的道理,更從靜思語的學習中,深刻體會到原來「再窮、能力再微小,也能布施助人」,而且「能付出就是福」。
最後蕭靜湲提到,上人常說「愛心,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在佛陀的故鄉,有很多很多的「貧婆」,她們都可以成為心靈富有的人。「正法一定要回歸,才能翻轉佛國,因為佛陀跟上人都告訴我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
◎人人本具清淨佛性
《證嚴法師說故事》之「布施衣角」,分享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質,而在虔誠的心念。(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2500多年前,「佛世時也有貧婆布施的故事。」佛陀的弟子迦葉尊者,希望讓貧困的人也有布施種福田的因緣,有天遇到一位貧婆,便向貧婆化緣。
貧婆看到迦葉尊者,為自己窮到一無所有而悲嘆、哭泣:「我很想供養尊者,但是我什麼都沒有......」
「有啊!妳至少身上還有一件衣服。布施的意義不在有形的物質,而在虔誠的心念。」迦葉尊者說。
貧婆聽了很歡喜,便從衣角撕下一塊布供養迦葉尊者。佛陀知悉此事後,很歡喜地說:「將來所有的出家弟子,所穿的衣服都必須有貧婆虔誠供養的一番心意。」
從此,每位出家人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以此象徵布施的真義——即使是很貧窮的人,只要有心也可有布施的機會,因爲「慈悲,是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