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新品】《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二四年夏之卷》

0觀看次
A- A+

|書摘

二〇二四年六月六日 

農曆:五月一日

法規明確可依循,弘宗演教行大願
與眾和合真修行,動靜一如是禪定
──法脈宗門設制度,架構文件立軌道

為推動法脈宗門制度化,奠定世代相傳基石,使法脈鞏固、宗門永續,精舍師父們經過多年的陸續籌劃並初步落實在僧團中。近年來,再經為制度化事宜而為上人慈允成立之精舍章程小組,包括德悅師父、德懷師父、德凡師父、德倩師父與德勷師父等五位師父,聯合精舍人事團隊德俱師父、德寧師父、德宿師父、德淵師父,以及王端正師兄、林碧玉師姊、姚仁祿師兄及黃麗馨師姊等人再三討論後,制度化之架構及文件已趨成熟及完備。

團隊為慎重其事,群聚於會客室,先由姚仁祿師兄主講架構表,德凡師父再逐條報告法脈宗規及辦事細則二份重要文件,說明法脈與宗門制度化草案,主軸是依上人指示之「簡單、易行、團隊」為原則作思考與規畫。上人聽畢報告後,提及制度化必須有明確的法規,讓人有清楚的修行方向與軌道可依循。「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就如同雙軌,靜思精舍的修行者與慈濟人都要在軌道上精進。

靜思惟修,如規如矩;弘宗演教,言行合一

「靜思法脈要勤行,不能放縱,言語動作就要用心,這才叫做修行者;在法脈中若不修行,就沒有法,也沒有脈絡可以延伸。靜思就是禪,禪定乃靜思惟,要保持身心靜定,心靜、景靜、人靜,都在規矩、規範中。修行就是如規如矩,守規律,而慈濟宗門有出家人的規矩,也有在家人的規矩;有出家人的本分事,也有在家居士的本分事。要記得師公給我的二句話、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靜思法脈不是獨善其身,必須兼利他人,所以才會有慈濟宗門。」

「為佛教而弘宗演教、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教就是教化,我們需要不斷去傳、去說。法脈是我們的精神脈絡,慈濟是我們的宗門,一靜、一動;靜就是脈絡,動就是演教。我們選擇靜思道場,是靜;我們對人間眾生,要弘法利生,所以不斷演教。」上人進一步說,要如何演教?就要「言行合一」,要教人守禮節,就先把自己的禮節做好,講話才會理所當然,問心無愧,說佛所說法。

上人強調,靜思法脈的思想不能偏,慈濟宗門也要立正不偏。「要如何弘宗立門?靜思、慈濟是我們特有的名詞,宗門是慈濟,慈悲喜捨、濟度眾生,就是付出無所求,用這樣的行動弘宗演教。靜思道場不接受信眾供養,要自食其力,所以為了穩定生活,常住天天勞動辛苦。即使有的人承擔文書工作,也要常常記得,每天端起碗來用餐,要心存感恩,感恩在大太陽下種菜、農耕的人,以及在大寮烹飪的人,忍受油煙、火氣,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所以大家在齋堂用餐,總是合掌感恩,感恩在大寮的常住做出熱騰騰的美味菜餚,而米糧、蔬菜、佐料等材料,都是從大地出產,農耕時播種、耕耘,收成以後也要有人摘菜、挑菜、洗菜。所以『量彼來處』,日常用物若能思考其來源,就會真誠感恩;何況靜思道場的修行者是和合眾,大家有志一同,來到這裡修行。」

開闊心境廣納一切,用智慧有禮的言行調伏剛強眾生

上人教導,修行就是修習氣,自知有缺點,就要改過。否則只是看別人的缺點,指責別人的錯誤,卻沒有反思自己,沒有想到自己也偏向了,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我們只是在旁邊看了,覺得別人的行為不對,當事者或許不知不覺,沒有放在心上,也就沒有煩惱;反而是我們一直有煩惱,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既是和合眾,就要相互結好緣,好言好語、好聲好禮地提醒,用智慧轉一個彎,從尖銳的形態轉為圓形。」

上人用水面倒影譬喻,如果水面靜又清,就像一面鏡子,探頭看去,能清楚看見自己的形象;但只要有一粒沙子落入水中,倒影的形象就歪七扭八看不清了。所以要調整好心念,不要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立宗守規,不使規則淪為空談。

「你們與師父有緣,對於師父所做的,你們同心同感也同願,所以向師父看齊。我對弟子別無他求,只希望你們學習師父的待人態度、言語動作,多修、多看,講話要讓人受用。『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最美好的境界就是佛法的大圓鏡智,我們的心本來可以一念遍三千,心包太虛,無限開闊;偏偏要讓心地變得狹窄,一個動念就去卡到人,一個動作讓人起無明;我們看人不順眼、起無明,說到底是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影響。」

上人說,娑婆眾生剛強難調,所以佛陀一再來到人間,要淨化眾生的心靈無明,膚慰眾生的身心苦難。「就如孩子很調皮,大人要怎麼調伏他,需要有方法;眾生剛強難調,而調伏剛強眾生就是我們出家修行的目標。佛陀的十個稱號中,有『調御師』,要調伏習氣各不相同的眾生,實在不簡單,不能只講道理,要用相讓人學習。」

精舍舊大殿的三尊佛菩薩像,不是傳統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而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上人表示慈濟人要學習佛陀、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為了度化人間而一再來人間;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教導眾生,觀世音菩薩大慈悲普聞示現,地藏王菩薩持大願力,走入頑固的眾生群中降伏眾生。

「我們要從『學』到『覺』,就要行菩薩道,在菩薩道上還是不斷學習,而且是用單純的赤子之心走入佛門,學習菩薩,走這一條路不要偏差,一面走、一面學,直到明心見性,已經見道,道入心了,就是覺悟。慈濟四大志業都在行菩薩道,尤其人文志業將慈濟所做的一切展示出來,就在教育人間,讓人知道我們如何行菩薩道,人人都可成菩薩,菩薩在人間。」

上人表示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要推展到全球,讓善法在每一個社會、社區推展開來,讓人的心態「就有道而正焉」,所以要努力傳法,否則即將面對末法壞劫,世間一切的道來到此時,已經逐漸不被重視而淡忘,若再不弘傳,很快就會消失。「事業只在今生此世經營,志業則是永恆。人文志業播報全球的人間事,期待人人喜歡看、喜歡學,從菩薩十地的第一地──歡喜地將人接引進來,讓人接受而歡喜,漸漸將十地走透,登上法雲地,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