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美宏
「12345,123456日,天天都是慈濟日,你來茶軒我服務,提燈照亮菩薩路,歡喜菩薩同照路啊、同照路。」整齊劃一的口號,是東大茶軒團隊堅守服務的信念。
6月25日,東大茶軒團隊向證嚴上人分享,一杯熱茶的溫度,不僅溫暖人心,更是人間菩薩的孕育地,接引會眾、廣結善緣的好所在。
一杯熱茶的溫度,是溫暖人心及人間菩薩的孕育地,東大茶軒更是接引會眾、廣結善緣的好所在。(攝影/陳惠貞)
◎茶軒穿針引線 串聯散落珍珠
2023年2月5日,東大靜思堂正式啟用,茶軒也隨之開幕。經過一年多的營運,志工人數已達六十多名。2024年有三位報名慈誠委員、六位見習志工以及六位社區志工參與培訓。「因為茶軒因緣,我們把過去與上人有緣的菩薩,那些散落各處的珍珠,一顆一顆地重新串聯起來。」志工林文秀分享。
常言道「近親難度」,但茶軒團隊打破這個魔咒。林文秀開心地說:「我們有父子、夫妻、同事、兄嫂與小姑,還有婆媳及母女檔。」他們透過服務與引導,從中找到了被肯定及付出愛的地方。
林麗美(左前)也是茶軒志工,受到感動進而參與委員培訓。5月24日全球靜思生活營,經姊姊林文秀(左二)的邀約,一同回花蓮承擔寮房組。(攝影/蔡佩芬)
◎跑步察覺六根 另類的朝山
「一開始很拘束,現在我很自在、很歡喜。」報名參與社區志工培訓的李瓊妮,2023年六月到東大茶軒承擔志工。她非常感恩游束師姊,時而像領導者,時而像慈愛的大姊,總是在遇到困難時提供支持和指導,讓她感到很安心。
儘管周四的志工人手較少,但凝聚力很強,運作非常順暢。她記得有一次值班時,一位會眾在門外徘徊,「我邀請他進來喝茶。他坐了很久才離開,期間都沒說一句話。走的時候跟我說:『這裡讓我心情很舒坦,感謝妳的陪伴。』」那一刻,李瓊妮深深體會茶軒是一個淨心、靜心的寶地。
東大園區充滿了正能量,每次跑步時,總會有師姊關心是否吃飽,提醒她要注意安全,讓李瓊妮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她認為,跑步是另類的朝山,而靜思堂茶軒是個充滿歡喜,度人也度己,實踐佛教落實在人間的地方。
◎一杯熱茶結好緣
因為東大茶軒的因緣,黃瑞呈(最前者)報名了今年的慈誠委員培訓。(攝影/王美惠)
「今天大家看起來都很歡喜,但是最歡喜的應該是我。我和我家師兄講了二、三十年,要他來做慈濟,他都不願意走進來。他說:『我若沒拚經濟,妳哪有辦法做慈濟?』今天師兄跟兒子、女兒都來了。」黃曾秀娥笑咪咪地說。
「我曾經默默地發願,希望有一天,我家也能有長長的隊伍整齊地站出來。」她表示,現在離目標很接近了,因為東大茶軒的因緣,先生黃瑞呈也進來了。兒子以前放假總是到處玩,現在都安住在茶軒。
「感恩茶軒志工對他的包容,還有對他的照顧。」黃曾秀娥說:「女兒因為做簡報也有參與。」她希望女兒進一步了解慈濟,一家人都能在慈濟的大家庭,是她最大的期望。
茶軒的茶葉都是由黃瑞呈提供,假日很多師兄都會專程來喝他親手泡的好茶。他說:「我在茶軒值班最大的感受是,平常上班總是非常緊張,但每次來到茶軒,整個人彷彿放空了一樣,心情也隨之釋放壓力,感到非常幸福。」
上人鼓勵:「你可以每天去,讓人家每天都有好茶喝,跟人家結好緣。」
◎充滿善意與和諧的場所
洪素如(後中)每月精心設計創新課程「植香」。端午節前,她教導大家用種植曬乾的香草製作香包。(攝影/吳昭靜)
茶軒,同時開設了許多課程接引有緣人。洪素如在值班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技能,並發願推廣素食。她在「野地花園」與一位擅長種植香草的老師合作,每週一下午帶領課程,吸引許多志工和鄰居。
第一年,洪素如計劃讓學員了解香草並利用它們製作料理。學習蔬食料理十多年的她,鼓勵學員每周三吃素,並解釋「三」代表行善的意義。每月她都精心設計創新課程,其中一個課程是「植香」,教導大家種植和製作香包。班上的五位學員在她的帶領下,也一同參與志工的行列。
茶軒,還能分擔協助組隊工作。若有遊覽車來訪,茶軒能容納近六十人,志工協助引導、招呼和奉茶。過程中,大家也在耳濡目染下提升了接待的技巧。
◎天天都是慈濟日 堅持善行不悔
鄰近的幼兒園來到東大茶軒,志工請老師喝茶、吃點心,小朋友則嚐著最愛的棒棒糖,歡喜地聽志工說慈濟故事。(攝影/林麗美)
團隊之一的范慧菁,二十年前曾在慈濟擔任幕後,負責勸募善款。由於先生是中醫師,自離開臺中搬到斗六開業後,便中斷了這段善緣。後來,先生在中國醫藥學院攻讀博士班,經常在臺中與斗六間往返。有一天,她想起自己的承諾,於是駕車前往雲林聯絡處捐出兩個榮董。不久後,先生因動脈剝離去世,2023年末,遺憾沒來得及讓上人親自祝福。
處理完先生的後事後,范慧菁發現自己罹患乳癌,並展開了一系列治療。在雲林榮譽董事合心幹事的陪伴下,她重新尋回了愛。回到臺中後,兒子每週四也會陪伴她在茶軒值班。
新竹親子手語團隊來到東大園區參訪,於茶軒休憩喝茶,志工為其分享建築之美及豐富多樣的園區。(攝影/柯均幸)
上人說:「真歡喜,又看到全家福都投入在慈濟,看孩子的孝順,為媽媽祝福。人生看到善,是最有福的,能夠見善造福,更是有福。
很感恩,這輩子所接觸的都是福慧人,因為我在說話大家都很願意接受,這就是緣。不只是願意接受,還身體力行造福,大家能夠皆大歡喜在一起,結合起來,心連心接起來,異口同聲說好話、手做好事、心想好意、行好路。
人生難免忙碌、雜事多,心有煩惱,大家志同道合利用休假的時間,來道場志業分享。志業沒是非,只有歡喜分享,彼此之間,人人好話匯合起來,都是引領人人共同走入人間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