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淑珍
「別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中區人醫會南庄義診二十二載,苗栗合心區6月24日與上人分享溫馨點滴。其中骨科張東祥醫師追隨證嚴上人慈悲的腳步,自2002年12月南庄義診成立後,之後便踏上了「醫療不歸路」。
張東祥醫師(左)追隨證嚴上人慈悲的腳步,自2002年12月南庄義診成立後,便踏上了「醫療不歸路」。(攝影/林垣岑)
◎穿越山林串聯愛 守護鄉民的健康
三十年前,張東祥從繁華的臺北來到苗栗,深刻感受到山城的醫療至少落後臺北十五年。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原住民,由於交通不便,無法及時獲得醫療服務。
「我們現在每個月第三個星期日都要上山,看看山上的住民。在義診當下,我認為陪伴是主軸,我們召集苗栗的醫師、護士、藥師一起上山義診。」往診前,志工在頭份共修處聚集,張東祥向大家布達看診的路線。
張東祥(右二)逐漸體悟到,義診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服務人數的多寡,而是醫師學習與服務的行動道場。(攝影/林垣岑)
張東祥剛加入慈濟人醫會時,曾質疑人醫會義診是否缺乏成本效益,因為動員一百多位慈濟志工,服務對象只有四、五十位。在他早年參與的義診中,兩位醫師、兩位護士,一個早上便可看診一百多個病人。
然而隨著時日推移,張東祥逐漸體悟到,義診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服務人數的多寡,而是醫師學習與服務的行動道場。
南庄往診線有東河、向天湖、蓬萊、獅山,最近又多開發一條關懷線,主要服務需要進一步關懷的照顧戶。(攝影/林垣岑)
南庄義診分為定點和往診。定點在南庄東河國小活動中心,提供內外科、牙科、義剪及按摩服務;往診線有東河、向天湖、蓬萊、獅山,最近又多開發一條關懷線,主要服務需要進一步關懷的照顧戶。醫護人員和慈濟志工穿越山林,串聯愛,守護偏鄉住民的健康。
張東祥感恩紀邦杰醫師親自前往關懷線走訪往診,每次義診都會帶來點心幫助偏鄉住民和解決困難。「當地對紀醫師有個封號,就是『聖誕老公公』,甚至有人稱他為『萬應公』。因為只要他出現,再困難的事情都能夠圓滿處理。」
◎山中無歲月 日曆上畫大圈圈
義診前一周,志工前往案家家訪,並提醒個案義診當天,要在家等候醫護人員到訪。(圖片來源/彭海馥提供)
「在義診前,我們一定會做前訪,因為山中無歲月,尤其老人及行動不便的人不知道時間。我們會在日曆上畫個大圈圈,告訴他們這一天就是義診日。」承擔人醫會幹事二十年的志工彭海馥請上人放心,苗栗南庄人醫團隊非常的合和互協。
義診過程中,時常要面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如颱風或新冠疫情導致的停診、臨時藥物短缺,志工需負責將藥物送到個案家......當中,也發生許多感人的故事。
羅重盛藥師(左)因小兒麻痺行動不便,南庄關懷戶阿力(化名)不僅在現場做志工,還當羅藥師的「拐杖」。(圖片來源/彭海馥提供)
彭海馥分享,「個案阿雄獨居又中風,屋裡堆積如山的垃圾,志工何永昌要先進去清理垃圾,讓醫護人員有空間進去看診。」另外,患有小兒麻痺的羅重盛藥師,雖然行動不便,依然積極參與義診。原住民志工阿力(化名)則充當羅藥師的「拐杖」,協助他走進義診會場。
阿力曾是慈濟的關懷戶,在照顧長達十一年之久的腦性麻痺的弟弟往生後,他成為了義診日的志工,幫忙整理環境、搬桌椅。
◎義診是關懷和愛心的接力
義診需要組隊配合,除了大醫王、白衣大士和藥師外,當區陪伴的師兄師姊與開車志工,每次差不多要六、七十人。(攝影/林垣岑)
義診除了醫護人員和藥師外,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志工。承擔苗栗合心區苗一和氣組長江昭瑢表示,義診需要組隊配合,六條往診線,當區陪伴的師兄師姊、開車志工,每次差不多要六、七十人;民以食為天,當然更少不了許多默默在頭份共修處,為義診團隊準備美味客家蔬食料理的香積志工。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19日剛好是南庄的義診日,組隊配合紀醫師的呼籲,於往診時,帶著造福的愛心竹筒,為土耳其募心募愛,希望個案投竹筒,有機會手心向下,學習幫助苦難人。
募心募愛當天,關懷戶阿力看到募款箱,隨即將身上僅有的錢幣掏出一起共善。(攝影/彭海馥)
「定點區志工阿力發願,只要人醫會義診,他都會協助場地布置和陪伴。」江昭瑢說,募心募愛當天,阿力看到募款箱,隨即將身上僅有的錢幣掏出一起共善。
此外,向天湖往診線上,有位賽夏族一百零二歲阿婆。當林英超主任看完診,與她分享土耳其大地震時,阿婆當即掏出身上的零錢投入愛心竹筒中。
林英超主任看完診後,與賽夏族一百零二歲的阿婆分享土耳其地震,阿婆當即掏出身上的零錢投入愛心竹筒中。(攝影/彭海馥)
「南庄原住民部落的環境,大都很貧窮,真的需要人醫會的照顧。六條往診線都在偏遠的山林裡,個案在哪裡,都要靠當地的師兄師姊陪伴帶領,苗栗的法親家人事先打點得很好,感恩苗栗團隊。」紀邦杰醫師表示。
「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定期到山區關懷。尤其人跟人之間互相關心,真誠的愛護。」上人感恩紀邦杰醫師將人醫會帶得很好,大家真誠用心付出,很感動,也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