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0403花蓮地震」,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動員了一百多人次參與定點關懷發放與膚慰。(攝影/邱繼清)
「〇四〇三」花蓮地震後,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動員了一百多人次參與定點關懷發放與膚慰,直接了解災民心中的不安與苦楚。
德安師父承擔精舍的知客,天天都會親切地向來精舍參觀的社會大眾說慈濟,並募心募愛以救助苦難人。「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入村民家。」為了幫助這次地震災民,德安師父更積極地入人群,而有了到精舍附近的康樂村、佳民村挨家挨戶「募人、募心、募愛、募情」的行程。
「從定點關懷發放結束的隔天(四月九日)就開始了。」至五月七日,近一個月來安師父拜訪、膚慰了六十幾戶家庭,同時也感動了村民而願意放置「愛心竹筒」,一起加入行善造福的行列。
德安師父積極入人群,已拜訪六十幾家,也放了六十多個愛心竹筒了!(攝影/吳孟恩)
四月二十四日早上,花蓮下著滂沱大雨,安師父行程如常,助人的行動不因大雨而退縮。第一戶,讓安師父吃了閉門羹,「我們已經有捐了。」但他不氣餒,仍在雨中勇敢向前。
第二家是一位八十多歲賣菜的阿嬤,安師父向她買了一顆瓠瓜與麵包,他們在閒聊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阿嬤得知慈濟在第一時間幫助了災民,並且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她除了捐款外,也拿了竹筒要每天累積愛心,並主動要求:「再給我兩個,要給我孫女。」安師父立刻定了下次的約會:「下星期我會帶收據來,順便來收竹筒。」
雨仍瘋狂地下著,安師父的衣服也打溼了,但他不以為意,因為這位阿嬤的善心鼓勵而更有信心。
0507這天,因為阿媽的善心鼓勵,讓德安師父更有信心。(攝影/吳孟恩)
進入第三戶是一個店家,那位六十多歲的老闆娘原本不理不睬,安師父鍥而不捨,向她分享了在定點發放關懷的故事:有位災民的房子才買了一年多,還有三百多萬元的貸款,現在是一無所有,又沒有安身之處,他說他很想去死,一了百了。那位災民說著說著,悲從中來,哭得傷心極了。
安師父繼續述說,很多災民都是年輕人、中年人,身負家業的重擔,還要負擔沉重的貸款,真的需要大家盡一點心力來幫助他們。聽了這些令人感傷的故事,那位老闆娘的悲心被啟發了,隨即進屋抱出一個紙箱及拿了一個紅包給安師父。安師父說:「我們不受供養,紅包會一起幫助災民。」老闆娘見安師父衣服都淋溼了,便說道:「您趕快回家換衣服,以免感冒了。」柔軟的心,很令人感動。
0507德安師父與店家分享「0403花蓮地震」受災鄉親的困境,希望能啟發人人的悲心。(攝影/吳孟恩)
「裡面有好多好多的硬幣,總共有一萬五千多元。」安師父抱著沉甸甸的紙箱到勸募組核算,非常感動地說:「加上紅包三千元,全部是一萬八千多元,愛心滿人間。」
「付出無所求,不要計較」是一直以來上人對我們的教誨。然而,三月十九日上人與馬來西亞北海支會慈濟人座談時,上人殷殷叮嚀:「以前說不要計較,現在則說要計較──對自己要計較,不要浪費;對自己要呼喚,存一口飯就可以造福很多苦難人。」
點滴之善之水雖微,人多力量大,也能成大善,入大功德海。(攝影/吳孟恩)
「這就是增福,雖然捨了一口飯,在慧命是增加了福,增加了智慧。」上人進一步耳提面命:「有智慧的人才能捨、得;有捨才有得,捨出了有形的物資,得到了無形的智慧。」這無形的慧命,能延續到生生世世。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點滴之善、之水雖微,人多力量大,也能成大善,入大功德海。「一善破千災」這句話,讓安師父勇敢地踏出「挨家挨戶募心募人」的這一步,他心有所感地說:「因為人生無常,希望人人都有種福田、做善事的機會。」
「對的事,做就對了。」老實修行的安師父雖沒有高深的學問,但有高度的智慧,對上人的教法拳拳服膺,募心、募人、募愛、募情;造福別人,也造福自己,更增長了自己的慧命,盡未來際。
安師父平易近人,聽聞村民說哪裡痛,他毫不遲疑地就幫村民擦精油,可說真正募到大家的心。(攝影/吳孟恩)